多干事 干“食”事
——四川省宜宾市2024年食品安全工作综述



食品安全,关乎老百姓的一日三餐,是头等大事。然而,再宏大的事务,也由一件件细微之事汇聚而成。
2024年,四川省宜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将其列为全市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宜宾市市场监管局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认真贯彻市场监管总局、四川省市场监管局以及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要求与部署,务实创新、扎实工作,通过用心做好一件件小事,成就了一桩桩“食”事,牢牢守住了食品安全底线。
扶上马,再送一程
食品安全总监上岗履职,一直是食品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难点。部分食品企业负责人对主体责任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致使一些食品安全总监仅停留在文件层面,未能真正发挥作用。2024年,宜宾市以举办“五粮液”杯食品安全总监“说食品安全”擂台赛为契机,讲述落实主体责任的“好故事”,持续提升食品安全总监的履职能力,确保他们既能顺利上岗,又能切实履行职责。
宜宾市印发《“五粮液”杯食品安全总监“说食品安全”擂台赛工作方案》,每两个月从国家平台分行业、分板块随机抽取食品安全总监参与打擂比赛。比赛覆盖校园、肉制品、白酒、大型商超、茶、竹笋等60余名食品安全总监,实现了支柱食品生产经营行业的全覆盖。参赛与观摩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超过5000人次,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反响,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食品安全总监也逐渐从幕后走进大众视野。
为减轻基层负担,宜宾市建立了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联动处置机制,成立市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联动处置机制联席会议,负责协调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联动处置工作,切实强化市级舆情联动处置能力。2024年,宜宾市市场监管局联合网信、教体等部门,快速妥善处置多起食品安全舆情事件,有效避免了舆情不良社会影响的扩散。同时,建立食品安全危机管理和应对机制,对食品安全危机进行分级分类处置。
宜宾市出台《食品安全危机管理和应对办法》,将危机管理引入行政管理,开创食品安全治理新模式。依据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影响范畴和紧急程度等因素,把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划分为重大、较大、一般食品安全危机事件三个级别,实行分级负责、分级处理责任制。此外,认真总结各地应对经验,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范围的指导意见》,明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范围,避免基层过度追责问责,让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轻装上阵。
千里眼,赛飞毛腿
农村集体聚餐点多面广,监管难度大。近年来,宜宾市加快构建农村集体聚餐智慧监管机制,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压紧压实属地责任,积极探索“智慧监管+公司运营+乡厨管理”新模式,并主动承办川南渝西农村集体聚餐智慧化监管交流会。2024年,全市农村集体聚餐未发生一般级别以上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还开展了3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宜宾市以供销社主体公司宜乡宴作为平台公司,牵头孵化餐饮运营公司作为主体集群,打造数字平台和服务平台,积极吸引广大乡厨和企业加入。借助AI“千里眼”,取代以往现场检查的“飞毛腿”,食品安全监管效能显著提升。同时,统一采购渠道,推动建立乡厨食材集中采购平台,确保食材来源可靠、质量有保障,降低自行采购带来的风险。
惠民生,信息化追溯
宜宾市投入335.9万元建设市生鲜农产品流通溯源平台,在全国率先开展食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追溯。该平台在溯源功能上,与农业农村部门的“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和“四川智慧动监系统”对接,可将全市种植基地、屠宰场、农批市场、农贸市场、食品连锁商超、学校食堂、大型宾馆酒店、集中采购的餐饮业等经营主体全部纳入,真正实现全市食用农产品(蔬菜、水果、鲜肉)的闭环溯源。
截至目前,宜宾市生鲜农产品流通溯源平台注册商户1624户,累计交易量达37万吨,交易额1.8亿元,交易29万笔;日均交易量346吨,交易额99万元,交易2800笔。
宜宾市江北农批市场承担着全市10个县区约80%的果蔬供应,在全市果蔬供应链中处于核心地位。宜宾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指导江北农批市场管理方制定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机制,争取到近6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新建农产品快检室,并从市质检所抽调技术骨干派驻江北农批市场,开展2024年食用农产品快检工作。2025年,又新申请40万元财政资金继续做好全年食用农产品快检工作。该局督促市场管理方落实经营主体责任,规范市场内交易秩序,整治市场环境,优化市场进出口,积极开展农产品溯源信息查验工作,实现了政企良性互动。
2024年9月19日至20日,全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座谈会在宜宾召开;11月28日至29日,全省食用农产品信息化追溯暨顽疾风险溯源监管现场会也在宜宾举行。这两次会议均得到与会领导和参会嘉宾的高度认可。
顺风耳,闻“风”而动
宜宾市将信用监管工作与食品安全治理有机融合、协同推进,创新食品安全穿透式监管与信用监管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加快建设以信用监管和责任落实为根基的“酒都食安”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为信用监管赋能食安治理开辟新路径。
宜宾市积极探索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印发《宜宾市食品安全“穿透式”信用监管办法(试行)》,联动公检法司建立“穿透式”监管对象“明账图”。通过串联信息链条、信用惩戒兑现、持续信用限制“三步走”的方式,“一户一档”构建“账图档案”,将食品经营主体违法行为信息精准穿透,绑定到具体责任人员和主体对象,明确3类15条依法惩戒措施,充分发挥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信用风险监管效应。目前,全市已归集“穿透式”监管人员信息99人,核查关联经营主体43户,其中跨区域3户。
宜宾市建立了畅通的食品安全风险会商研判联动机制,提升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的靶向性与精准度,有力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和服务实效“双提升”。风险会商实现常态化、长效化,重点风险得到有效跟踪和管控,工作联动扎实深入。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和农业农村等部门横向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共享,纵向强化对下风险信息的传递与督促。2024年,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达10余次,根据共享信息及时调整优化监督抽检计划,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2024年根据市公安局通报信息,对血旺、水发产品开展线下定向抽检45批次,相关案件上报市场监管总局挂牌督办。对于各级各部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发现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加强部门联动和集中治理。如在2024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针对淡水水产及两栖类样品兽药监测结果显示,多个县(区)经营者经营的淡水水产及两栖类产品存在较大隐患,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和卫生健康部门对风险隐患进行重点跟踪和联动排查,强化溯源管理,起到了明显的震慑作用,相关风险隐患得到有效治理。
为有效解决食品标签标识问题引发的职业打假等老大难问题,宜宾市对全市631家食品生产企业,按照每家企业平均2个产品(合计1262个产品)开展产品标签标识检验,助力企业合法合规生产经营,切实维护食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铁肩膀,担当秩序正义
2024年以来,宜宾市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特供酒”清源打链专项行动,致力于构建“特供酒”风险隐患常态化治理长效机制,严厉打击假借“特供”“专供”“内供”党政机关和军队名义制售假冒伪劣酒类商品的违法行为。
宜宾市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消费提示,宣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告诫消费者切勿因好奇尝试、盲目跟风购买所谓“特供酒”,并积极鼓励消费者提供相关违法违规线索。宜宾市市场监管局印制3万余份宣传资料,实现全市相关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全覆盖张贴;会同公安机关通过设置“军茅”“海茅”等关键词挖掘线索,采用人工巡查方式在百度贴吧、军品论坛获取线索46条,先后立案侦查“3·27”“5·20”等销售“特供酒”重大案件,涉案资金上亿元,有力震慑了违法行为,有效净化了市场环境。
同时,宜宾市强化监管与服务的融通,推行食品安全领域服务型执法。宜宾市市场监管局制定《食品安全领域服务型执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对“初次违法”“违法行为轻微”“及时改正”等情形明确判定标准。2024年,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在食品安全领域共实施免予处罚71件、不予处罚15件、减轻处罚180件,减免罚款2729.18万元,较好地实现了行政执法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统一,使食品安全监管做到宽严相济、刚柔并济。
□邱 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