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赋能通未来 产业“四地”绽芳华
——青海省质量强链推动高质量发展阶段性成果全览
近年来,青海省擘画“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发展蓝图,积极发挥质量强链的关键支撑作用,全方位统筹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青海省市场监管部门积极响应总局《关于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的指导意见》部署要求,紧紧围绕产业“四地”建设这一核心任务,以区域特色和优势产业为重要突破口,以大力实施质量集成服务为牵引,以精准解决突破技术瓶颈为靶向,全力推动质量强链行动,取得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效,为青海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创新驱动 激活质量提升新引擎
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也是推动质量提升的关键动力。青海省积极推动质量、标准、技术、品牌、专利联动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盐湖产业发展中,青海加快推进盐湖产业基地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盐桥”钾肥入选2024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榜,品牌价值达到118.24亿元,形成了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青海全年生产钾肥70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7%以上,为端牢中国饭碗,支撑新能源、新材料发展作出了青海贡献,盐湖产业成为青海经济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青海以标准化建设促进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支持青海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标准获评国家企业标准“领跑者”;指导国家电投黄河公司主编团体标准,填补了国内光伏用柔性直流铝合金电缆试验空白,让青海在光伏产业标准制定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青海推动融入国家“东数西算”发展布局,率先发布实施5项绿色算力地方标准,成为全国首个制定绿色算力地方标准的省份;建成全国首条绿电大通道,向全国15个省区市源源不断输送绿电。西宁锂电产业集群连续两年上榜中国百强集群,正朝着打造千亿级锂电产业集群目标大步迈进,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
青海强化特色标准应用,制定《牦牛藏羊规模化养殖基地生产管理规范》,建成千头牦牛、千只藏羊标准化生产基地(生态牧场)200个。果洛藏族自治州实施牦牛藏羊追溯体系建设,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的草场面积2752.24万亩,发布《果洛州生牦牛乳》团体标准,推进畜产品品质提升、畜牧业产业增效。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运用“5G +智慧渔业”质量管理模式,绘制全链条质量图谱,带动上下游企业150家,国产虹鳟鱼市场占有率从31%提升至50%,出口从俄罗斯延伸至全球10多个国家,在渔业领域书写了青海的辉煌篇章。
产业协同 筑牢质量强链硬支撑
产业协同是实现质量强链的重要途径。青海省立足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坚实的产业基础,秉持“一链一策”的精准策略,制定盐湖、新能源、生态农畜等5个产业质量联动提升方案,通过深入排查,共解决质量问题694个,惠及上千家企业,助企增收上亿元,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盐湖产业方面,青海省细致梳理出盐湖共性质量问题28个,确定重点攻关任务7项,整理质量政策工具8项,精心绘制产业链质量图谱10张。青海成功破解钾肥标准缺档技术难题,解决了企业长期以来不能享受运价政策的“难心事”,每年为盐湖企业节约成本超亿元,这一成果让盐湖企业如释重负,轻装上阵。
青海开展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省级实验区建设,推动重点景区拓展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等功能,鼓励景区接待服务生态化。同时,青海积极创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投资推动多个生态体验区、特护区等建设运营,实施环湖北岸景观廊道等项目,带动周边乡村旅游点发展,形成大景区格局。此外,推动金银滩—原子城景区提质升级,培育打造众多示范典型,包括多个等级的旅游景区、营地、民宿等,海晏县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名单。
在清洁能源领域,青海开展光热发电系统特种设备在线检验,成功解决清洁能源企业特种设备短期不停车安全检测难题,保障了清洁能源企业的稳定运行。在新材料研发方面,开展高功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和锂电复合铜箔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设计开发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让青海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崭露头角。此外,启动盐湖化工产业、光伏产业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建设,实施14个专利导航项目,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导航指引。
同时,青海整合国家、省、市州三级质量基础设施资源产业,为园区、产业集群、产业链需求提供“一站式”服务。盐化工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归集65个技术机构、7个标准服务系统,推进数据、仪器、设备、技术、专利等合作共享;柴达木自然资源检测中心入选2024年全国检验检测优秀案例,成为质量服务平台建设的典范。
人才培育 打造质量发展生力军
人才是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青海省通过组织开展各类质量培训和技能竞赛活动,加强质量技能人才培养,为质量强链提供人才支撑。
青海组织开展第二届中国质量万里行青海质量行系列活动,走进绿色算力、新能源企业,走进盐湖产业基地、青海湖生态旅游建设企业,将质量理念传递到各个产业角落。发挥国家盐化工质检中心培训基地优势,组织举办第十五届职工技能大赛暨盐湖化工行业职工技能竞赛,增强企业质量内控动力,让企业职工在竞赛中提升技能,为企业质量提升贡献力量。持续开展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形成《盐化工质量提升调研报告》,建立64家盐湖企业“一企一档”,通过产品比对测试、指导资质认定、协助制定标准、过程方法验证等方式,推动质量管理体系升级,为盐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个性化的质量提升方案。
青海设立3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为创新创业主体和社会公众提供知识产权信息的公共服务载体,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组织130家企业召开首席质量官培训会,宣贯卓越绩效管理、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等相关知识,交流分享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经验,培育出一批懂质量、会管理的企业人才,为青海产业发展打造了一支充满活力的“质量人才军团”。
质量强链之路,青海蹄疾步稳。从创新驱动的澎湃动力,到产业协同的坚实力量,再到人才培育的源头活水,青海正全方位激活产业高质量发展潜能。站在新起点,青海将持续深耕质量强链战略,汇聚各方力量,向着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行,不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让青海产业“四地”名片闪耀全国、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 吴 楠 靳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