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零添加”“不添加”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5年04月02日 A4 版)


  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标准中明确提出: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对于“零添加”“不添加”这些标签,广大消费者都比较熟悉。很多食品企业利用消费者追求“天然”、不喜欢食品添加剂的心理,采用“不添加”“零添加”等声称吸引消费者购买。这样不仅误导消费者,还让食品行业陷入一种“伪健康”的竞争怪圈,甚至对整个社会的食品安全和健康观念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国家这次明确禁止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宣传用语,能有效避免这些声称对消费者的误导。

为什么要禁用“零添加”“不添加”的宣传?
  食品标签的核心作用是为消费者提供选购食品所需的关键信息,帮助判断安全性、营养价值和适用性,其信息不应该对消费者造成误导。事实上,真的“零添加”食品不一定更安全,反而可能带来更多风险。
  先说“不含防腐剂”。防腐剂的作用是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否则有些食品还未出厂就坏掉了,甚至还可能产生毒素。比如我们买的香肠都会用防腐剂——亚硝酸盐,它的作用主要是抑制肉毒杆菌生长繁殖,而肉毒杆菌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产生一种剧毒的毒素——肉毒素,毒性比砒霜还强。因此,合理使用防腐剂其实可以使我们的食品更安全,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某些本应合理使用防腐剂来保证安全的食品,却特意不使用防腐剂,有可能反而增加了风险。
  此外,有些声称“不含防腐剂”食品,完全是忽悠,因为它们根本就不需要添加防腐剂。比如蜂蜜(高糖)、方便面饼(干燥)、腌渍食品(高盐)等,本身就很难被微生物利用生长。这些食品声称“不含防腐剂”就完全是营销手段。
  至于“零添加”就更不靠谱了。完全不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在现代食品工业环境里很难找到,至少整个生产环节中完全不使用加工助剂几乎不可能。比如,即使是纯酿造酱油,在酿造过程中通常也会用到酶制剂来提高发酵效率和效果,而酶制剂也是作为食品添加剂管理的。
  最后说“不添加”。以某款“果汁饮料”标签上写了“不添加蔗糖”为例,我们知道,蔗糖只是“糖”的一种,果汁中本身还常含有其他糖分。因此这类产品所声称的“不添加蔗糖”,绝不等于产品中不含有糖。这种说法容易误导公众,让消费者不知不觉摄入更多热量。
  总之,食品添加剂本身的安全在于规范使用,“不含防腐剂”“零添加”“不添加”并不会更安全。企业大肆宣传推广这类概念,反而可能进一步混淆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认知——那就是认为食品添加剂都是不好的。
  北京工商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曾经做过一个《从食品发展趋势看零添加现象》的报告。他明确指出,食品行业大肆宣传“零添加”“不含食品添加剂”“不含香精”“不含色素”是在抹黑食品添加剂,进一步加剧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担忧和恐慌,最终的影响是损人害己。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说,“零添加”产品或许意味着较高的溢价。但反过来,针对此类产品的每一次宣传,也许都会在特定的时候,反噬生产者乃至整个行业。

如何看待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目前我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000种左右,凡是不在《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名单中的物质,都不是食品添加剂。
  目前,有很多短视频都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一些“妖魔化”食品添加剂的内容以博取眼球。这让大家对食品添加剂很担心,认为食品添加剂都是不安全的。事实上,只要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注意,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合理使用。所谓合理使用指的是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并按照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来使用。
  大家经常在网络媒体上看到的层出不穷的违法违规事件,其实都是违法滥用,尤其是违法添加物让食品添加剂背了不少黑锅。只要超出国标规定的使用范围,或者超出国标规定的使用量(也就是常说的超标),或者违背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比如用三花淡奶伪造羊肉汤),都属于违规滥用食品添加剂。
  另外,有些物质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非法添加物,比如苏丹红、塑化剂、三聚氰胺,只要使用就都是违法行为;使用工业级产品也是一样的,比如皮革酸奶中的工业明胶等。
  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始终应该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滥用食品添加剂和违法添加行为都是违法违规的,无论是否造成健康危害都是违法的,都应该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其实,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食物选择,还能够保证饮食安全,满足我们对口味或营养的需求。以酱油为例。传统酿造酱油不用防腐剂,但基本都是加盐,靠盐的高渗透压来抑制微生物。但即使是加盐,耐高渗透压的“酱亚麻蝇”依然可以生长,所以很多人家里的酱油打开后也会生虫。但是有了防腐剂,我们就很少担心这种情况出现,也为减盐酱油的开发提供了可能。
  另外,传统酿造酱油主要是用曲霉来发酵,但发酵效率低,风味也不稳定。后来人们发现同时使用酶制剂可以大大提高酱油的发酵效率,风味也得到改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以前食用油、麻花、坚果等食品经常会有哈喇味,现在这种情况就少多了,这是因为有了抗氧化剂;乳化剂、增稠剂让冰淇淋的口感更爽滑细腻,增添了味觉的享受……
  所以,大家还是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食品添加剂,既不必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也要严格监督,防止不法商家滥用。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阮光锋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