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民营商超爆红说明了什么?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5年04月25日 A3 版)

  济南日报微信公众号4月18日刊发了一则消息:永辉胖东来调改店落地龙湖济南北宸天街。4月28日起,龙湖北宸天街店将进入闭店调改阶段,学习胖东来自主调改,对卖场环境、商品等进行调整升级。
  胖东来进入济南,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则消息仍然在泉城掀起了波澜。在价格战与流量焦虑主导的零售江湖中,民营商超胖东来的爆红如同一场“商业理想主义”的胜利宣言。这家扎根河南的地方商超,以“反常识”的经营逻辑颠覆了传统零售业的生存法则——不靠资本扩张,不惧电商围剿,甚至主动公开商业机密,却赢得了消费者、员工与社会的三重认可。胖东来的现象级崛起,不仅是一家民营企业的成功故事,更折射出商业生态的深层变革与价值觉醒。

突破“零和博弈”:商业逻辑的重构
  传统零售业长期困于“成本-利润”的二元对立:压低员工工资以降低成本,牺牲服务品质以争夺客源,最终陷入恶性循环。胖东来却以“非零和博弈”的思维打破困局:
  员工与企业共生。将95%利润分配给员工,用近万元月薪与“委屈奖”重塑劳动尊严,证明“高人力成本不等于低效”,反而激发员工主动性与服务创新。
  消费者与商家共赢。5%的民生商品加价率、无理由退货和“过度服务”,看似压缩利润空间,却通过信任积累实现超90%的复购率。这种“用真诚换忠诚”的逻辑,是对“流量至上”时代的反击。
  胖东来的实践揭示了一个命题:商业的本质不是掠夺,而是价值共创。当企业从“利益最大化”转向“价值最优化”,消费者与员工不再是工具化的“资源”,而是共同成长的伙伴。

价值观驱动:商业文明的进化
  胖东来的走红恰逢中国商业社会从“效率崇拜”向“意义追寻”的转型期。其模式背后,是消费者与从业者对“有温度的商业”的强烈渴望:
  对抗异化劳动。当“996”“内卷”成为职场常态,胖东来每周二闭店、强制员工休假的制度,成为对“人本主义管理”的鲜活注解。
  重建商业信任。公开每日销售数据、供应链成本,甚至帮扶竞争对手,这些“反商业机密”的行为,恰恰击中了信息不透明时代的信任痛点。
  企业家精神觉醒。创始人于东来拒绝资本化扩张,直言“钱挣多了是负担”,这种“反资本叙事”的姿态,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商业语境中显得尤为稀缺,却也成为民营企业家重构商业伦理的灯塔。
  胖东来的成功印证了商业文明的进化方向:企业的终极竞争力不再是规模或利润,而是能否构建一个尊重人性、传递善意、促进共荣的价值共同体。

行业启示与隐忧:理想主义的现实边界
  胖东来的模式为行业注入希望,但也暴露出理想主义商业的实践困境:
  可复制性争议。高福利依赖创始人个人意志,透明化运营考验供应链控制力,区域化深耕难以适配全国扩张。若脱离当地的熟人社会土壤,其模式能否抵御资本化竞争仍是未知数。
  道德绑架风险。公众将胖东来神化为“良心企业”的标杆,反而可能挤压其他企业的试错空间,形成“捧杀”效应。
  行业生态挑战。胖东来帮扶永辉、步步高的举措虽具象征意义,但零售业的整体转型需要政策、供应链、消费文化的协同进化,单点突破难以扭转系统惯性。
  尽管如此,胖东来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是证明了另一种商业可能性的存在——在效率与人性、利润与责任、竞争与共生的天平上,企业永远拥有选择的权利。
  胖东来的走红,本质上是一场“良币驱逐劣币”的社会实验。当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支持“值得尊重”的企业,当员工幸福感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指标,当透明与共享取代垄断与封闭,商业便不再是冰冷的交易场,而可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孵化器。胖东来的故事或许难以复制,但它点燃的火种,正在照亮中国商业通往“更有尊严的未来”之路。

□山东省济南市市场监管局 胡艺萌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