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 构建立体化数字安全屏障
——河北省邯郸市市场监管局打造食品安全智慧监管体系综述
近年来,河北省邯郸市市场监管局综合运用大数据、“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致力打造以“一个智慧监管平台”为中枢,以“三大工程”为支撑,“监管端、企业端、公众端、包保端”四端协同发力,覆盖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的智慧监管体系,推动监管模式向“数据驱动、技术赋能、社会参与”的现代化转型。
一个平台,打造智慧中枢
邯郸市市场监管局整合归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基本信息、监管信息、统筹信息等各业态数据,构建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作为全市食品安全数据的“汇聚池”与“分析脑”。
该平台融合覆盖全市11万余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的食品许可备案、监督检查、抽检监测、稽查执法、投诉举报、风险分级、信用监管、食品追溯、企业档案9个业务模块,实现“一企一档”动态更新和全生命周期管理。集成GIS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和AI决策引擎,构建“一图统览、一网统管”监管大脑,实现风险预测精准化、执法监管标准化、社会共治多元化。目前,该平台已完成试运行和项目验收,进入集中培训和系统推广阶段。
三大工程,前置风险预警
邯郸市市场监管局聚焦食品生产、食品销售、餐饮服务环节,全面推广实施“明厂亮造”“明超亮店”和“明厨亮灶”工程,构建“风险感知+AI预警+快速处置”的智慧监管闭环体系。
食品生产环节,通过在企业关键区域安装AI智能摄像头,实现对企业生产加工全流程的24小时实时监控,覆盖风险识别、预警推送、企业整改反馈、监管部门复查的全流程闭环管理。目前,全市已有35家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22家小作坊安装运行。
食品销售环节,在食品超市(商店)重要区域、关键点位全覆盖安装AI智能抓拍系统,将视频信息接入智慧监管平台。监管部门对企业全环节全链条实时监控、视频传输和数据采集,实现对食品销售单位的线上巡查和远程动态监管。同时,企业对食品安全风险开展智能巡查与自查,进一步加强监管部门、食品销售单位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动。目前,全市已有154家单位安装运行。
餐饮服务环节,将AI智能监控全覆盖至后厨操作间、配餐间、留样柜、食材食品库房和就餐区等关键点位和区域,确保全环节全链条实现实时视频传输并协同汇入智慧监管平台;利用后台大数据分析模型精准识别人员违规、有害生物入侵等风险隐患,实时推送预警信息并提醒整改落实。目前,全市已有105家校园食堂、19家校外供餐单位、3家单位食堂安装运行。
自“三大工程”实施以来,该局发现违规线索118078条,均已及时有效整改。
四端协同,全面提升监管效能
打造“邯郸食安”App,协同发挥监管端、企业端、公众端、包保端功能,实现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腿,破解基层监管力量不足、企业主体责任落实难、公众参与渠道少等难题。
监管端,以数据赋能实现基层减负增效。智能派发任务,基于GIS定位与风险模型,自动生成辖区检查清单,减少人工规划时间;支持移动执法,集成法律法规库、违规行为词典、文书生成模板,缩短现场检查时间;数据贯通分析,对接9个业务系统,实时生成企业风险画像。
企业端,以责任闭环推动管理降本增效。食品安全总监(安全员)通过手机端完成“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数据的实时填报与汇总,系统自动生成合规性报告,并实现自查整改闭环。
公众端,以多元参与延伸共治触角。打造“四要”服务系统,让公众从食品安全监督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视频信息“我要看”、公示信息“我要查”、食品抽检“我要点”、共治信息“我要评”。同时,在全市聘请150名“外卖小哥”担任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发挥其“移动探头”的作用,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包保端,以帮扶指导助力高质量发展。企业画像可视化,包保干部扫码即可查看企业基本信息、监管记录、风险等级、视频监控等数据,快速掌握企业状况;建立问题直通机制,企业通过App提交经营难题,由包保干部协调资源解决。
□赵春辉 王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