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李锏锋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6年02月18日 A4 版)

  20多年来,李锏锋换了多个工作岗位,从基层工商所到监察大队、调研室,再到现在的法制科,几乎走遍了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工商系统的各条执法线。面对不同的工作,每次他都能在最短的时间成为行家里手。他所工作的岗位,连年评比获沈阳市于洪区工商局第一。在监察大队,他是办案骨干;在调研室,他被辽宁省工商学会评为先进个人。他先后在沈阳市于洪区工商局法制科任职12年,无一起错案,十余起行政诉讼、复议保持全胜,成为区局法律方面的专家。
  2005年,在一次查处假酒的行动中,他率领两名执法人员摸到了制假窝点的边上。因为地处偏僻,汽车声引起了不法分子的注意,他们锁上了大门。李锏锋绕到厂房后面,硬是从3米高的围墙跳了进去,打开了厂房大门。当时厂子里有20多人,他凭着一身正气,震慑住了不法分子,仅3名执法人员,就端掉了这个大型窝点,扣押的酒浆、包装和工具,装满了整整两辆大型货车。
  不怕危险,敢于担当,又讲求方法,这是他工作的突出特点。2003年,他带领3名执法人员查处一个传销窝点。因为举报有误,原以为传销人员只有20多人,赶到现场时才发现2层楼6套房间里有近200人。看到只有4名执法人员,传销者蠢蠢欲动,甚至喊起口号。面对躁动的人群,他沉着冷静,先稳住大家,又将领头的几个小伙子一个个领进一个单独房间,讲明传销是违法行为,危害无穷,又找来小伙子们的女朋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番工作下来,10名青年男女哭成了泪人,其他传销人员也都触景伤情,安静下来。当李锏锋等4名执法人员领着近200名传销人员离开房间时,赶来增援的执法人员感叹道:“4个人领出200来人,不容易,可把我们吓坏了。”他幽默地回答道:“我可是紧张得都不知道害怕了。”
  既能在面对危险时果断勇敢,又能耐心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也是他的特点。在法制科,他要求凡是局里对外的法律文书,全科4人每人必须校对两遍。凡是引用的法律法规,要有两个人进行反复核查,确保没有疏漏。起草一份给检察院的500字答复,他反复修改超过6次,草稿写满20页A4纸。2010年,两个家庭因为企业资产归属问题争执不休,一方以非法变更企业负责人为由,将于洪区工商局告上了法院。此案不仅关乎工商机关的形象,而且关乎4000万元资产的归属。由于年代久远,作为重要证据的原始登记档案一时难以查到。面对巨大的压力,他组织全科人员调动一切手段,利用蛛丝马迹查找证据。历时4个多月,他终于在10多万份档案中,找到了那份原始登记档案,使案件峰回路转、真相大白,维护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丰富的基层经验,深厚的工作阅历,再加上勤学习、肯钻研的精神,使他对工商工作的认识总能做到先人一步。他的意见、建议,获得上级领导的重视和认可。2000年,他关于“统一标准,同过同罚”的意见得到市局的高度重视,并参与了沈阳市第一部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规章的起草;2006年,关于柔性执法和无罚则行为如何禁止方面的意见和探索,使他两次获得沈阳市工商局行政指导标兵称号;2013年,他提出“优化登记服务,多部门共享登记资源”的建议,为市局探索和落实“三证合一”工作作出了贡献。
  既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又肯下功夫,将理论创新落实到工作实践中去。2006年,沈阳市大潘地区“12·20”大火过后,辖区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时任调研室主任的他,在全市率先提出对高危和食品企业实施特别监管,并将企业基本信息、经营动态、日常检查记录纳入监管档案,做到既管理到位、防范事故,又降低工商部门的行政问责风险。在他的建议、推动和有效指导下,到2007年年底,于洪区87家高危企业、2046家食品经营企业,都被纳入特别监管范围,建立健全了监管档案。临近奥运会时,沈阳市领导来于洪区检查,对区工商局健全的制度、扎实的工作提出了表扬。
  李锏锋还设计了15种基础工作档案,覆盖了工商所的全部岗位职能,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使区局工商所的工作面貌一新,一跃进入全市先进行列,获得了辽宁省工商局的好评,多家兄弟单位赶来学习经验。
  他还组织全科同志,建立健全了网上执法工作手册,收录了260余项法律法规,以及办案用纸、统计表格、登记台账的电子版;完成对731项行政执法职权目录的清理,完善了37项执法制度;设计推出了执法工作提示表,以表格的形式收录了现行20种强制措施的权限、依据、时限和诉权,15种违法所得的计算方法和法律依据,使局领导对执法程序、办案进程一目了然,提高了基层执法办案工作效率。

□万 戈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