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添动力 转型增活力

泉州市场主体逆势攀升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6年03月29日 A1 版)

  本报讯 去年至今,福建省泉州市平均每月新增市场主体近万户,同比增长22.3%,目前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总量突破50万户,居福建省首位。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形势下,泉州市场主体突破重围,逆势攀升,得益于泉州市工商部门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等一系列有力的扶持措施。
  截至2015年年底,泉州市股份公司达347家、企业集团323家,这为资本市场“泉州板块”充实了后备资源。泉州市工商局专门出台十条意见支持企业上市发展,从放宽企业名称限制、支持企业自主选择经营范围、支持企业组建集团、鼓励社会资本成立股权投资类企业等方面给予扶持。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只有股份有限公司方可申请上市。”泉州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商事制度改革推动下,泉州企业投资热情不减,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愿望强烈。我们一对一指导符合条件的有限公司改制为股份公司,壮大了‘泉州板块’。”
  小蚂蚁饰品网店是首批入驻泉州市网商(虚拟)产业园的企业之一,网店负责人孙圣章是一名华侨大学在校生。他说:“我们几乎是零成本把网店开起来的,享受到了工商集群注册登记带来的‘福利’。”
  如今在泉州,像网商(虚拟)产业园这样以“互联网+”、科技型、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去年6月,福建省首个网商虚拟产业园在泉州市开建,市工商局主动跟进探索实行集群注册登记,短短7个月,就有2200多家电子商务主体通过集群注册巢聚园区。
  据统计,目前泉州市重点建设的众创空间达59个,项目1080个。在这些园区,工商部门除了提供高效的注册登记服务外,还开展商标注册、消费维权等系列指导与服务,让园区和入驻园区的创业者能“待得住”“活得好”。
  现在,泉州市电商交易额超过2018亿元、同比增长35%,全市经济呈现由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由简单加工向科技创新创造转型的新气象。
  资金紧缺、融资困难是不少企业面临的难题。如何助力企业成功迈过这道坎?泉州市工商局巧用动产抵押、商标权质押和股权质押三招“破题”,使580多家资金“饥渴”的民企及时获得310亿元资金支持,为扩大生产引来“活水”。
  泉州市经依法登记的小额贷款、融资担保、民间借贷登记、典当等企业有500多家,泉州市工商部门将动产抵押登记工作延伸到这些准金融服务机构。2015年,全市共办理114笔债权人动产抵押登记,为中小民营企业注入了17.7亿元“新鲜血液”。
  来福公司是泉州当地一家工程机械施工企业,公司以5台设备作抵押,从工商银行获得580万元贷款。“贷款批下来了,新项目又能上马了。”公司总经理万福生拿到贷款后一脸轻松,这也正是泉州企业逆势攀升的缩影。

□苏晓晖 李和楷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