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消失的地平线
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里,一垄垄整齐的稻排列有序,像是刻意经过了修整,又像是最初就知道彼此之间应该保持一个恰当的度,才更适合团体旺盛生长又不排斥亲密。在乡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总让人感觉路与路之间很近,屋与屋之间很近,人与人之间也很近,仿佛不需要太多的生分与刻意的抗拒。
乡间小路无尽地延伸,路的尽头不确定方向,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条路经过一条潺潺而流的溪水;经过一些古朴的老屋,屋前的黄土被乡野的娃娃们翻腾得冒烟;还经过一两株苍郁的写满故事的古树。还可以确定的是,很多次从清晨的稻香或果香里醒来,呼吸着空气中的清甜,可以光着脚站在屋前的土地上,沿着一条条乡间小路的走向,一直望向地平线,心潮起伏地看蓬勃的朝阳一点一点地从视线中缓缓升起。小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些景色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只知道总有些说不清的守望和满满的期待装在小小的胸膛里。现在想来,应该就是对新的一天美好的希望与对未来的憧憬吧。
乡村的记忆里,大多承载着乡情,牵系着友情,又弥漫着亲情,似乎总有浓得化不开的纯朴,让人与人之间所有的美好情感都融在其中,难以忘怀。池塘里跳跃的青蛙,草地里蹦跶的蚱蜢,稻田里来回飞的说不出名的小虫……还有炎热的夏季,黄昏时分赖在河水里纳凉的老牛,夜晚时提着绿灯笼飞舞的萤火虫,整夜都会在你耳边叫个不停的蛐蛐儿。虽然有那么多嘈杂的声响,然而,如今想起来,乡村的夜晚还是静谧得让人连心跳时都忍不住想踮起脚,像猫迈步一样无声无息。一切都掩盖不了乡土中那份特有的安详与宁静的气质。
在很多文人的笔触中,对故乡的思绪是永远都不会枯竭的主题。我想,这主要是因为故乡本身即为个人身上的烙印吧,才会如此令人痴迷,以至永恒地生出共鸣。此外,逝去的时代背景同样会激活人的记忆细胞。童年成长的环境和某些难忘的场景、事件,在儿时无忧无虑、胸无芥蒂的心境之下,显得尤为可贵,却又不可追溯,而这些,恰恰与乡村中淳朴的民风、丰富多彩又趣味横生的自然相互映衬,成为每个人人生岁月里一处不可复制的纯真风景。所有的那些记忆,相对于成年后的其他经历而言,会被更深地镌刻下来,沉淀下来。譬如,乡村里飘散的炊烟,清澈的河水,屋檐下那窄窄的一排被雨水浸着的小植被,树根处因岁月而衍生的细密青苔……还有,傍晚时分,小孩们或围着大树在村庄的空地里,听大人讲述那些民间故事、家长里短;或四下里捉迷藏,装神弄鬼吓唬人。辛弃疾笔下的《清平乐·村居》这样描写:“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我想,只有亲身感受了乡村的意境,才能写出如此活泼生动的生活气息与乡野闲趣。
城市人自诩精神生活丰富,处处可见歌厅、舞厅,灯红酒绿、觥筹交错;游泳馆、健身房、麻将场,人满为患。乡下人不理解,这样说城里人:喝矿泉水,出门taxi,乘电梯上7楼的健身房,然后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路边可以植树的地方用来盖楼,却在空间极其有限的阳台上栽种盆景;手机里存了两三百个电话号码,却没有一个是上下左右邻居的;追求越来越高,谋高级职位、穿高级服装、住高级住宅、坐高级轿车、吃高级饭店,患高血脂、高血压……虽然说得有点夸张,却形象地描绘出城市生活中的一些无奈和失落。而这些,在乡村生活中是不多见的。在乡村,可以大口大口地呼吸新鲜空气,不用介意污染;清澈的泉水掬一捧在手心,就可以直接喝,清凉会在瞬间打动每个人的笑脸;左邻右舍之间,打一声招呼就可以放心出门或者互相帮衬……正如陶渊明《归园田居》里所写:“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当太多的欲望、太多的琐碎挤占了城市的空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已无力守住内心的宁静,更无暇从自然之中找到内心应有的从容与淡泊。
我们的生活需要看到地平线,看到真实的太阳是从哪里升起,又从哪里落下,这样才会有脚踏实地的真实感、满足感。鳞次栉比的高楼,霓虹闪烁的夜晚,只会遮挡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不见森林,找不到群山,更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笑脸与真诚。拥抱自然吧,与自然为友,在四季的更迭与轮回之中,体悟生命的真谛与纯朴的本真。
□安徽省池州市工商质监局 王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