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神秘买家”制度护佑网络食品安全
国家食药监总局日前公布《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国家食药监总局法制司副司长陈谞表示,对网络食品抽检采取“神秘买家”方式,监管人员化身“神秘买家”参与抽检还原模拟消费过程,记录抽样样品的名称、类别以及数量,购买样品人员以及付款的账户、注册账号,收货地址、联系方式,并留存相关票据,有利于更好地保障消费者权益。
这些天,随着《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的发布,“神秘买家”一词便成为夺人眼球的新闻字眼、被各类媒体竞相报道和评论的主题,这恰恰也表明了公众对网络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
通常,食品抽检是指监管者深入企业进行突击检查,明察暗访,而如此方式可能“打草惊蛇”,有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购物体验式抽检方式从消费者角度切入,比传统方式更容易发现问题,也更加便于监管者有针对性地履行监管职责。倘若成为常态,不仅对监管者发现违法行为的能力是一种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卖家的不法行为是一种有力震慑。对卖方而言,也许一张看似稀松平常的订单,恰恰是监管者对其经营行为是否达标的一次常态化管理和严格检验。检查通不过将面临相关法规的严厉惩处,这倒逼卖家对每一单交易都不能心存侥幸、掉以轻心,从而注重食品安全。诚如国家食药监总局相关负责人所言:“在互联网时代,为应对在线购物的虚拟性,信息不对称,‘神秘买家’是一项很有用的监管措施。”
不过还应看到,“神秘买家”需要科学制定抽检计划,频次不能过少,否则流于形式,就无法起到检验效果和应有的威慑作用,作为管理者应当尽可能增加抽检频次。须知,每一项关乎食品质量的检验都需要各种高科技仪器的使用,也会面临卖家违法成本低、监管部门执法成本高的现实问题。因而破解食品安全难题,需要更多力量成为“神秘买家”,才能少一些“问题食品”。
值得一提的是,有关部门不妨扩大“抽检人员”的范围,或者直接吸纳部分消费者参与“神秘买家”行动,增加“神秘买家”的不确定性,以免商家摸到规律,使监管创新失去效力。如此一来,既可以减轻监管部门的压力,也能释放消费者打假保安全的热情,从而体现抽检的真实性和公正性。要让商家产生每一个消费者都可能是“神秘买家”的敬畏感,倘若能够积极引导消费者参与“神秘买家”行动,这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巨大的监管终端。
□廖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