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含量超标的顽疾该如何治
为了让自己做的包子膨松、卖相好,某地一包子铺老板在面粉中加入含铝泡打粉,近日再次被查。该地食药监局稽查大队执法人员说,早在去年8月份,他们就在检查中发现,该店铺所做的包子中铝含量超标。当时,他们便明确告知并要求其立即整改。类似这样多次被查仍不整改的案例很多。
铝含量超标食品禁而不止,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一个顽疾。2014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铝暴露风险评估》显示,我国近1/3居民铝摄入量超过安全值,而在以面食为主的北方,超过60%的人铝摄入量超标。调查显示,作为主食原料的面粉是铝超标“贡献率”最大的食物,例如馒头、油条和面条等都是铝超标概率非常高的食品。
铝是人体非必需微量元素,过量摄入会对健康造成很大影响。早在多年以前,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认识到,长时间过量摄入铝元素,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在医学界,铝被认为是一种慢性、蓄积性的神经毒素,铝元素一旦被人食用后进入体内,基本无法排出。其毒副作用主要体现在金属元素铝对大脑及神经细胞的损害,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有可能导致脑萎缩、痴呆等症状的出现,因此,铝被称作“智力杀手”。
正是由于食品中存在明显的“铝风险”,从2014年7月1日起,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五部门对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作出调整,这被外界称为“禁铝令”。馒头、发糕等面制品(油炸面制品、挂浆用的面糊、裹粉、煎炸粉除外)不得添加硫酸铝钾(也就是俗称的“明矾”)和硫酸铝铵,膨化食品中也不再允许使用任何含铝食品添加剂。
然而,“禁铝令”实行两年了,为何还频频出现铝含量超标食品?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个中缘由。必须承认的是,生产成本低是主要原因。比如现在发面用到的膨松剂有两种:一种是含铝的普通膨松剂,一种是无铝膨松剂。而目前无铝膨松剂的成本要比普通含铝膨松剂高出3倍到4倍。某食品添加剂厂家透露,如果用于规模化生产,含铝泡打粉见效快,成本低廉,而无铝泡打粉成本是含铝泡打粉的2倍左右。精于成本核算的商家出于成本和利益考虑,必然会选择价格更低的生产原料,这就直接导致了“铝”禁不止。
包子中铝含量屡屡超标的另一个因素应该是公众对其危害缺乏了解:我国居民膳食铝的平均摄入量为每周每公斤体重1.795mg,尚未超过PTWI(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但高食物量消费人群的膳食铝摄入量是PTWI的3.8倍。就个体铝摄入量的分布而言,我国全人群中有32.5%的个体膳食铝摄入量超过PTWI,热爱吃面食的北方更是重灾区。
执法监管存在漏洞,也是导致铝含量超标的原因之一。这给市场监管部门提出了警示。要治好这一顽疾,一方面有赖于职能部门的积极作为,从源头上严格控制含铝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销售。加强对含铝添加剂使用的监督检查,落实监管责任并明确处罚标准,增强法律的震慑力,提高不法分子的违法成本;既要有突击执法监督,也要有常年执法监督;既要定期抽检,更要“飞检”,不给违法添加剂“留余地”“留后门”。
另一方面,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宣传引导,将铝含量超标食品的危害和其存身之处广而告之,让消费者认识到长期食用铝残留量超标食品的危害,并帮助消费者掌握区分各种含铝食品的知识。比如说,用老面或者其他安全方法发的包子会白中微黄,并且面皮都有些塌着,但使用含铝食品添加剂的包子则卖相好,又白又膨松。
此外,应对含铝膨松剂实现严格追本溯源制度,建立含铝食品添加剂的销售登记制度。当然,若能通过政策调节和技术进步,让无铝膨松剂的成本低于普通含铝膨松剂的市场价格,则是治理铝含量超标食品顽疾再好不过的良方。
□廖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