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富不算富,众人富才算富”是杨国勋的人生格言,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他的丫杈猪养殖成为赤水河大山中的“扶贫工程”与“富民工程”,1800多户农户因此走上了致富路——
杨国勋:赤水河畔引路人
1962年出生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观文镇的杨国勋,是当地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目前,他拥有两家企业,年产值超过3亿元,其中金海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针对古蔺县优势畜种——丫杈猪进行保种选育和开发利用,为养殖户开辟了一条致富路。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丫杈猪养殖成为赤水河大山中的“扶贫工程”与“富民工程”。
瞄准商机返乡创业
回顾艰难的创业史,杨国勋还记忆犹新。20岁那年,杨国勋毅然告别贫穷的家乡,来到毗邻的贵州省从事化肥、钢材销售工作。随着事业的发展壮大,他成功加入贵州省农资公司,慢慢发家致富。
古蔺县的观文镇原名丫杈镇,是一个偏僻落后的穷乡镇,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但天无绝人之路,这里出产一种肉质鲜美的黑猪——丫杈猪。
丫杈猪皮薄肉嫩、鬃黑质好,同时具有耐粗饲料、抗病力强等优良特性,品种的形成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目前,该稀有畜种已被列入四川省优良品种资源的保护目录。
颇有远见的杨国勋返乡创业,就是瞄准了丫杈猪的市场前景。
2004年,杨国勋建起生猪养殖场,开始养殖丫杈猪。次年,他从观文镇、马嘶苗族乡、椒园乡等乡镇大山中四处打探寻宝,寻到了约2000头丫杈猪,在古蔺县工商局的帮扶下,成立了古蔺县观文镇丫杈猪养殖场。经过层层选拔,2000头猪仅确定了100头核心猪种,他与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合作,提纯复原了丫杈猪品种,并以丫杈猪为育种材料,培育出具有四川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生猪,命名为四川黑猪II号,申请注册了蔺乡丫杈商标。
品质上乘的丫杈猪上市后一炮走红,其鲜肉及深加工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并一度供不应求。2010年,丫杈猪养殖场被评为国家级标准化养猪示范场,2011年,被省科技厅、省畜牧粮食局列入四川省“十二五”畜禽育种攻关基地名单。
如今,杨国勋的丫杈猪养殖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丫杈猪种猪繁育研究开发,标准化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开辟富路助农增收
“一人富不算富,众人富才算富”是杨国勋的人生格言。随着生猪销售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杨国勋的事业也逐渐壮大,他想与更多的乡亲分享致富的成果。2010年,杨国勋成立古蔺县丫杈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为发展模式,以扶贫和富民为核心,建立起了统一供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治疗、统一培训、统一收购的“六个统一”服务标准,并为社员提供回收、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确保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实现“零风险”。
为了带动更多乡亲养殖致富,杨国勋为零散的养殖户免费发放仔猪,每头猪补贴180元,定期开展饲养培训,丫杈猪成熟后根据标准组织采购;对养殖专业户,他帮助申请“两免一补”,即在第一年由镇政府出资给予免费防疫、免费保险,对困难党员和农户,每户补助资金1000元至2000元;对年出栏2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他实行年终一次性奖励5000元的激励政策。
一些农户想参与又缺少启动资金,杨国勋果断决定,仔猪统一按成本价格赊给农户,农户在合作社的科学指导和综合服务下,对仔猪进行育肥,之后,合作社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3元的价格进行回收,并制定了最低每公斤17元的保护价格,打消了老百姓的顾虑。
目前,合作社社员已有100多户。和养殖其他品种生猪相比,农户养一头丫杈猪要多收益300元。
热心公益精准扶贫
在家乡古蔺,尝到致富甜头的农户最为感谢的人就是杨国勋,每当提及他,都要竖起大拇指称赞。在全力带动群众致富的同时,杨国勋还特别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自合作社成立以来,他每年都要组织社员为全镇的孤儿、五保户老人送去价值10万元的鲜肉或腌腊制品。
12年来,秉承着“共同致富”的发展理念,杨国勋累计投资达3152万元。在他的引导和支持下,目前,以观文镇为核心,丫杈猪养殖已辐射到双沙镇、马嘶苗族乡、椒园乡等赤水河周边的13个乡镇,带动1800余户农户和10家规模化养殖场参与养殖,年出栏丫杈猪2万多头。
值得一提的是,在参与养殖的这1800余户农户中,贫困户占比高达30%。据统计,2016年,还有100户贫困户约500人,将在杨国勋的支持下实现脱贫目标。
“我的目标就是让养殖户,特别是贫困养殖户富起来,为家乡精准扶贫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让丫杈猪这一‘名猪’成为赤水河畔、乃至鸡鸣三省的一颗‘明珠’!”杨国勋满怀信心地说。
□侯景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