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里走出的“窗帘军团”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6年08月19日 A4 版)

  江西省德兴市黄柏乡,一个3万余人的山区小乡,窗帘及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多达2万人,创办大小企业近2000家,实现年销售收入200亿元,生产的窗帘占全国市场份额80%。
  如此传奇是如何创造的?日前,笔者走进德兴市,探寻这个庞大的“窗帘军团”的发展轨迹。

从一个人到一个“军团”
  在德兴市黄柏乡洋田村水泥村道的两旁,一栋栋小洋楼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德兴市第一个从事窗帘生意的刘华就是从这个村里走出去的。
  1993年,高考落榜的刘华只身到福建厦门一家窗帘厂打工。凭着一股子钻劲,短短半年时间,他便掌握了窗帘的进货、制作、安装、销售整个流程。一年后,不甘于一辈子打工的刘华怀揣9000元启动资金,到浙江杭州近郊租了一间20多平方米的棚屋,开始了手工作坊式的窗帘制作。
  经过一年多的打拼,小厂的生意局面慢慢打开,成为当时杭州最早生产办公用垂直窗帘的厂家,他因此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做窗帘能挣钱的消息不胫而走,一部分年轻人丢下锄头,跟着刘华到厂里学做窗帘技术。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乡,一批又一批的德兴人告别家乡,加入窗帘生产、经营行业。

从小山村到大世界
  2013年,德兴市“窗帘军团”的足迹已经遍布全国,并且走向世界。“窗帘军团”是如何实现从小山村突围到大世界呢?洋田村村委会主任余望光告诉笔者,能吃苦、讲团结、有理想,是“窗帘军团”成员的共同特点。几乎所有窗帘企业的老总都是从当学徒开始,从而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
  创业初期,历尽艰辛。刘华与刘建和每天骑车数百里去进货,饿了就啃两个馒头,水都舍不得买一瓶。方勇从绍兴到柯桥进货,6米长、30公斤重的窗帘轨道都是自己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扛回来的……
  为避免和老乡恶性竞争,刘晓明在上海的窗帘店先从杨浦区搬到徐家汇区,后又搬到闵行区。余长生远赴新疆寻找新的窗帘市场。
  为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各窗帘企业高薪组建研发团队,从单一的布帘发展到竹帘、珠帘、木百叶帘、铝百叶帘等多种材质,并成功研发出电动遮阳、温度感应、电脑遥控等高科技窗帘,品种达100多个。

从单打独斗到政府推动
  窗帘企业的发展壮大引起地方政府和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的关注,一个宏伟的产业发展规划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去年5月,德兴市出台文件,成立了以市主要领导为组长、市场监管局等10余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遮阳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去年9月,该市又出台优惠政策,在土地使用、财税支持、物流补贴等7个方面明确了具体扶持措施。
  第一个回乡创办窗帘企业的蒋志高说:“在外头做窗帘生意竞争很激烈,回来发展,地方政府很支持,专门指导市场建设和品牌创建,这坚定了我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决心。”
  汽车从德昌高速德兴出口一驶出,就能看见一片开阔的建设工地,这里就是德兴市斥资10亿元打造的遮阳大市场。未来,这里将打造成集批发零售、研发加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会展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遮阳产业交易博览中心,吸引全国遮阳产业龙头企业在此集聚。

□李 晃 程志强 谢蓬勃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