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探索农贸市场长效管理路径
本报讯 服务台、检测室、休息区、蔬菜区、海鲜区……8月26日,在新装修的浙江建德新安江农贸市场里,市民发现市场十分干净整洁,绿底白字的导示牌非常清晰,一看就能找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在日前召开的浙江省放心农贸市场建设推进会上,省工商局负责人介绍说,放心农贸市场建设是今年省政府十方面实事之一。到7月底,全省239家申报创建的市场均已启动改造工作,共计划投资3.38亿元,目前已投入近1.7亿元。同时,各地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平台应用,提高农贸市场监管的信息化水平和效能。上半年,全省共有808家市场使用浙江省农贸市场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录入检测信息111.2万条、检出不合格及后处理信息2441条、准入台账875.9万条、采价信息189.4万条。
民以食为天,农贸市场与民生息息相关。从2011年起,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明确农贸市场的公益性、民生性、市场性定位,开展为期3年的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建设工作,着重解决市场的硬件设施和环境卫生等问题。2014年浙江省又启动放心市场建设3年计划,在市场的软件提升和管理规范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赢得群众百姓的交口称赞。浙江农贸市场发生了喜人变化:购物环境舒适了,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了,“马大嫂”们的菜篮子拎得更舒心了。
巩固创建成果,必然要靠长效机制建设。浙江省各地在推进放心市场建设的同时,注重创建成果的巩固与完善,在机制建设、管理创新、优化服务上下功夫,走出多条长效路径。温州市今年出台了《全市农贸市场管理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确立了“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工作原则,探索农贸市场管理新模式,鼓励管理机制创新。该市推广远程监控与信用评价相结合的市场监管新模式,对农贸市场内商户实施“12分制”,对违反市场规范的行为进行扣分,满12分予以清出市场。
经初步统计,浙江省各地已出台长效管理文件70多件,从市场信用管理、硬件设施、市场举办者责任落实规范、场内经营者行为规范等方面对市场长效管理进行全面系统考评。
近两年,浙江不少农贸市场在管理中创新引入“互联网+”思维,积极探索“智慧转型”,不断改善消费体验,取得了积极成效。特别是中心城区有条件的高星级市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数据采集、电子交互、无线应用为主线,通过智能终端、快捷支付、在线管理、视频现场等方式,初步实现“智慧管”“智慧用”“智慧服务”的效果,不仅有效提升了农贸市场的管理水平,增加了经济效益,而且使消费更加便捷、体验更加舒适,得到了社会与群众的欢迎和肯定。
□李 宁 沈 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