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巷27号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6年10月29日 A4 版)

  安乐巷27号,是扬州城里的一个小巷人家。
  从大运河畔的吴道台宅第向西,至丁字路口右转,直行;再至丁字路口右转,直行;再右转,又直行……就这么转来转去,其实走了多少小巷,我也是糊涂的。途中还遇到一个古井,石雕的井栏早已被岁月磨得如玉般光滑,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正坐在井边洗菜,一头白发让我想起早已逝去的奶奶。见我询问,老太瘪着嘴与我交谈。别过老太再向北走,走到一幢楼前,左转,直行,便是安乐巷。进巷左转再行百余米,右手便是安乐巷27号,青砖灰瓦的一个小院。
  弯曲而又逼仄的小巷,宽不过两米,一路似乎就是在这样的小巷里绕来绕去。小巷实在是窄,每有自行车或是电动车从身后来,便是叮当叮当铃响或是嘀 嘀的喇叭声。巷窄,却很干净。扬州小巷的干净是让人喜欢的,实在,不邋遢。走在这里,常常让我想到苏州,流水人家的小巷。
  秋天的阳光很温暖,大朵的凌霄花从院墙上垂下,对着午阳歌唱。这一路的歌声,把我引向了27号这个荣耀而又圣洁的地方。两扇小门轻启,一个小小庭院,这便是朱自清先生的故居。扬州因为有了先生,文化底蕴更深了一层。小巷因为有了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记忆上留下一笔印记。
  得遇先生故居纯属偶然。那天,送外甥女到扬州大学报到,顺便到周边看看,也没有什么目的。我是喜欢闲散的,得着机会便想走走,走到哪里随遇而安,常常在不期中遇到不一样的惊喜,这样的惊喜丰盈着我的旅途与内心。当我搜索周边景点时,离我最近的是“汪氏小苑”进入我的视野。它是扬州大宅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清末民初盐商住宅之一,据说雕琢精湛,玲珑精巧,文化底蕴深厚。于是,我奔着“汪氏小苑”而去,渐近目的地,却被路边的一个指示牌吸引,一个箭头指向“朱自清故居”。眼角余光扫过,我的心便怦怦地跳。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吸引我?所有期待在这一刻绽放光彩!一路寻觅中,我想到了《背影》,想到了《荷塘月色》,对于先生的仰慕充溢心间。
  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诞生于江苏连云港的海州。5岁随家迁来扬州,在这里生活了14个春秋。古城扬州的文化陶冶了他的情操,激发了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培养了他的家国情怀。先生算不得地道的扬州人,但是先生的成长又离不开扬州,用先生自己话说,“我家跟扬州的关系,大概够得上古人说的‘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了……所以扬州好也罢,歹也罢,我总该算是扬州人的”。即使后来身居异地,先生也常常眷恋着这块养育过他的土地。
  对于扬州,先生写过许多篇章,《扬州的夏日》《说扬州》《我是扬州人》,里面许多话语读来触动心弦:“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曼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这条河其实也没有顶大的好处,只是曲折而有些幽静,和别处不同。”“茶馆的地方大致总好,名字也颇有好的。如香影廊,绿杨村,红叶山庄,都是到现在还记得的。绿杨村的幌子,挂在绿杨树上,随风飘展,使人想起‘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扬州的小笼点心,肉馅儿的,蟹肉馅儿的,笋肉馅儿的且不用说,最可口的是菜包子、菜烧卖,还有干菜包子。菜选那最嫩的,剁成泥,加一点儿糖、一点儿油,蒸得白生生的,热腾腾的,到口轻松地化去,留下一丝儿余味。干菜也是切碎,也是加一点儿糖和油,燥湿恰到好处;细细地咬嚼,可以嚼出一点橄榄般的回味来。”
  先生的文字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深得人们的喜爱,早已成为现代文学的典范。遗憾的是先生英年早逝,于1948年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离去。清华大学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公祭先生,校长梅贻琦在致辞中数度哽咽,清华大学更是破例降半旗致哀。对于先生的高风亮节,毛泽东在1949年8月18日发表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有着高度的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默立在先生卧室前,岁月褪去了曾经的光鲜,留下了那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文字,再也磨灭不去。想着先生当年携新婚妻子陈竹隐在此小住,青砖铺成的小院,墙角的一株兰花正盛。窗前的案几上,摆放着先生用过的笔墨纸砚,我仿佛看见先生正坐在窗前,挥笔疾书。

□江苏省盱眙县市场监管局 赵海洋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