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风骨

——读钱理群新书《岁月沧桑》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6年10月29日 A4 版)

  □

  中国历史上,文人历来以匡扶正义、安稳社稷为己任,这就是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沉思十年之作《岁月沧桑》(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9月第1版),将当代知识分子命运的抒写,推到一个高远的精神境界。这些人的命运遭际与精神波澜,则体现出逆境中的文人风骨。
  这本《岁月沧桑》,是钱理群先生“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三部曲”的终卷。作者选择沈从文、梁漱溟、赵树理、废名、王瑶、郭小川、邵燕祥等作家、学者,在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的生命历程为观照对象,通过大量的一手资料,深入他们在时代的大转型、大变动中的投入、挫折、碰撞、困惑和坚守,重现了峥嵘岁月。经由本书,我们将发现全新的立体的更真实的沈从文、梁漱溟等,发现他们真实的思想、内心的情感,充分感悟其人生命运的波澜起伏。
  在书中,钱理群论证的核心便是知识分子的“改造”与“坚守”。一个知识分子是怎样接受“改造”的?被“改造”成了什么样子?坠入了怎样的精神深渊?又该如何自救?去哪里寻找精神资源?这一系列问题,构成了钱理群对1949年之后知识分子的精神历史作一番清理和总结的动力源泉。比如,来自传统中国乡村的作家赵树理,人们只是看到了老赵的山药蛋气息,没有人说他是贤者。钱理群发现了赵树理的困惑之外,还发现了他的坚守,认为他是古燕赵之地的精神汉子,沐浴着乡风市声走到了时代思想的前沿。
  钱理群写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与人生选择,对他们个人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种种纠葛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比如,废名向最高领导人上书陈述自己的治国思想时,他大概没有想到这一篇没有回音的稿子,竟然在半个多世纪以后激起了巨大的回音——那种对古老儒家传统的刻骨铭心的眷恋!又比如,梁漱溟的大众形象是一个有骨气的学者,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代领袖毛泽东的知音,他们的相知来源于对民族复兴的伟大情怀。书中这样的细节引人入胜,读来欲罢不能。
  面对新中国的成立,经历过民国的这些知识分子选择了留下,并经历了一次彻底的精神改造。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所以在他们的内心都有一段漫长的心路历程,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与其说钱理群写知识分子的命运起伏,不如说他在回溯历史烟云中,感同身受地记录着自己心灵的悸动。他对当年沈从文怀着抑郁心情几度自杀的定论,是完全符合人物心境和历史场景的。钱理群认为,沈从文的自戕,一方面是乡下人固有的自卑心理作祟,另一方面也是其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极度不适应的表现。而对于诗人郭小川一度在新社会尴尬的心路演变过程,特别是其调到作家协会,陷入官僚泥潭和派系斗争的无助局面,钱理群更是大胆认为,是郭小川单纯、执拗的性格与外部世界的激烈碰撞,最终导致了其难言的心灵伤痛。
  全书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探索真理、独立思考,敢于对旧有观念与体制提出质疑的“坚守”精神。虽然体制、文化、人性、思维、情感、心理等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着他们,改变着他们,但是在强大的时代压力之下和思想迷惑之中,他们始终表现出了“中流砥柱式”的可贵精神。他们在逆境中体现的风骨,理应珍存!

□张光茫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