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证无照经营整治全环节治理模式浅析

无照经营是城市管理的顽症。无照经营的存在不仅损害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造成国家税费流失,破坏市容环境,还助长了制假售假行为,带来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隐患。北京市工商部门作为首都市场秩序监管主要职能部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下,探索建立无证无照经营整治全环节治理模式,意义重大。
无照经营成因及危害
一是经营场地不符合条件。经营场地不符合条件而难以办理营业执照,是无照经营存在的主要原因。目前,无照经营户多在住宅和违章建筑内开展经营活动,无照经营者大多为下岗人员、失业人员、外来人员,经营场地问题不解决,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无照经营问题。
二是反复性强。近年来,大量外地人员聚集在违章建筑和住宅性质出租屋内经营,由于经营成本低,经营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流动性极大。违章建筑房主给这些无照经营者提供了生存土壤,给无照经营清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三是低价消费需求现实存在。无照经营业态多为居民服务业和零售业,主要为附近居民提供便利、实惠的服务或生活必需品。无照经营的服务对象主要定位于低价消费者,这类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价格低廉的需求明显高于对高质量的需求;无照经营户经营成本低、规模小、商品质次价低,二者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供需关系。而且,这类消费者往往以自身生活受到影响为由对执法部门的整治、清理行动有意见,容易影响执法环境。
摸清底数 疏堵结合
一是重视基础数据,落实责任,做到情况“四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层层签订责任状,对辖区经营户进行拉网式检查,做到无照经营户底数清、无照经营场所具体位置清、无照经营基本情况清、未办理营业执照的原因清;对辖区进行全面摸排,摸清底数,建立无照台账,部门间数据共享。
二是疏堵结合,引导办照。对符合条件的商户做好国家法律法规宣传工作,坚持查处与引导相结合、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加强行政指导,引导、督促其尽快办理证照。
三是强化综合执法,清理无照经营。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为契机,将无照治理融入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当中,积极争取属地政府的支持,强化属地责任。
明确部门职责,发挥联合执法的作用,形成执法合力。以实现监管和执法效能最大化为目标,加强与食药监、综治、公安、城管、卫生、质检等部门的协调联动,聚合职能优势,建立执法协作和信息互通机制;在日常监管中建立“一家发现、转告相关、部门联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对于高风险问题,做到“先行控制、再分责任”,从而形成以社会服务和管理为共同目标指向、各部门综合履职的协作体系。
推动各部门各层级联动执法,加强基层监管合作,促进基层工作无缝对接。对无照经营屡查不改、抗拒执法检查的经营户,对涉及生产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环境保护,未取得前置许可的经营户,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坚决予以清理。
四是源头治理。联合城管部门,拆除违章建筑,结合“开墙打洞”整治,恢复房屋结构,彻底清理一批无照经营户。
注重场所利用 引导消费习惯
一是结合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建设城市副中心等重大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媒体以及重点地段、主要大街、社区内的公告栏、广告牌、宣传栏等,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活动,营造无照经营整治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是充分考虑群众利益,依托社区开展现场检测、实例宣传等活动,告知无照经营威胁群众健康,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无照经营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社会综合管理的主动性,减少治理过程中可能面对的阻力。
三是做好房主的思想工作,结合房地产中介整治工作,引导房主自我规范。
四是着眼长远,注重规划。有需求才有供给,解决民生刚需,做好后续服务,是整治无照经营的关键。针对低价消费有其市场需求,民生刚需和困难群众的生计问题,街道应统一对相关经营场地进行规划。比如,北京市中关村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根据居民实际需求,规划一定数量的果蔬、理发、日常生活百货售卖等民生服务经营,经营场所主要集中在有正规房产证明的住宅性质用房。从事上述经营活动的经营者,优先考虑较为困难的北京户籍群众,同时采取招投标方式确定。由此,在无照经营清理工作中做到疏解清退和便民帮困相结合,充分考虑辖区居委会的意见,对便民经营进行审批,打造中关村地区“十五分钟生活圈”。
五是探索属地自主管理制度。针对居民的实际需求,对非重点地区、非重点行业,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造成环境污染的业态,新《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第三条规定了两类不属于无证无照经营活动的行为,即“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场所和时间,销售农副产品、日常生活用品,或者个人利用自己的技能从事依法无需取得许可的便民劳务活动”。据此,可积极探索在农村地区采取村民自治的方式,对无须办理营业执照的经营户进行管理,具体经营的设立和日常管理,均由村民自治组织负责。
□北京市工商局海淀分局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