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扇窗是如何“打”开的

——《打开那扇窗,看到别样的风景》采写经过谈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7年12月26日 A4 版)

  □扫描二维码浏览原文

  简单地说,做新闻有两个努力方面,一是做到快,二是做到深。
  快比较容易理解,因为新闻姓“新”,新就意味着快,所以有“抢新闻”之说。
  深也不难理解,指深度。能把新闻写出深度,或者说把新闻事件进行全景式的展现,那也是做新闻的“上乘功夫”。
  快和深虽然并非天然矛盾,但两者同时兼顾也不大可能。如果不能做到快,能做到深同样十分重要。
  当然,新闻报道要做出深度,对采访要求往往很高。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或者蜻蜓点水式的采访,是无法写出有深度的作品的。选准题目,全面采访,是做深度报道的基本功。
  今年6月,我做了一次这样的尝试。
  如何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是各地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都在探索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推行赔偿先付。我在确定这一选题方向后,从四川省德阳市工商局找到了切入点,因该地曾调解过一起涉及金额高达30余万元的赔偿先付争议。为了深入了解这一事件经过,我特地申请去四川采访。
  6月下旬的一天,我飞到了成都,并转车到了德阳。
  为了做好全面的采访,我首先按事先的安排,到德阳市工商局采访分管消保工作的副局长,对全市消保工作特别是赔偿先付的做法进行概要性了解;然后,到德阳消费者协会,请协会秘书长介绍了一年来赔偿先付工作的开展情况,重点了解那个30万元争议处理的相关情况,并拿到了一些相关材料。
  如果是一般性的采访,了解完这些,我就可以打道回府了,照样能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稿件。但作为深度报道采访,这样未免有浅尝辄止之嫌。因为那个消费纠纷起源于一名消费者定制房屋整体装修,事件发生在德阳居然之家大卖场,不去现场看看,不去采访双方甚至三方、四方当事人,稿件中没有细节描述,那就不是专题的、有深度的报道。
  于是,我又前往居然之家,采访了该大卖场的副总经理以及专门从事消费纠纷调解的工作人员,向其详细了解那件消费争议的发生及处理经过,特别是对其中的一些细节做了认真询问。
  事件的核心——纠纷双方当事人当然是最重要的采访对象,但我的采访并不顺利。就消费者一方而言,因为纠纷已经解决,拿到了赔偿先付款,于是变得低调,并且此时其正在西藏旅游,所以我只能在电话里与其简单交流。就涉事的商家而言,由于其是居然之家卖场内的经营者,居然之家不想“得罪”自己的客户,所以不希望我就此事去“打搅”这位经营者。作为权宜之计,我只能“偷偷”地去这位经营者的商铺,不动声色地察看一番……
  当然,这样的采访其实已经比较深入了。在稿件写作过程中,我又多次与涉事消费者做电话补充采访,使细节更真实、准确。后来,此稿在头版头条见报,题目是《打开那扇窗,看到别样的风景》,并被评为月度好新闻。
  总之,我想说,没有深入细致的采访,是写不出好稿件的。

□本报记者 喻山澜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