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导航避开消费陷阱 消费月历引导理性消费
——“北京消费投诉”APP特色模块助力消费维权观察








“准备出发,请行驶到××路,随后向东行驶,途经××路、××大街,全程12公里。”经常开车的人都有体会,如果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在导航的帮助下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试想一下,一位需要投诉的消费者如果手中也有类似导航这样的利器,是不是也能快速解决麻烦,提高幸福指数呢?
日前,北京市工商局开通并投入使用的“北京消费投诉”APP掌上快速和解维权平台让消费者使用更方便、投诉更快捷,其中的消费导航、消费月历等特色模块在助力消费者掌握情况、投诉维权方面也能起到导航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消费导航:远离消费陷阱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北京消费投诉”APP的“消费导航”模块,作为消费投诉公示披露信息的有效载体,根据北京市十六个行政区划的不同特点,围绕八大重点消费领域,近期共进行48次消费投诉公示,披露了530个经营主体的注册信息、投诉数据、存在问题、消费提示等信息,方便消费者随时查看身边的消费隐患,远离消费陷阱。
近年来,北京市工商局通过12315数据监测发现,在房屋中介、家庭装修、美容美发、运动健身等百姓日常消费领域,存在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工商部门在百姓发生消费纠纷后进行调解,只是事后的救济手段。为了将消费纠纷由事后救济向事前预防转变,北京市工商局在全市范围内试点开展消费投诉公示工作,针对百姓日常消费中遇到的痛点、难点问题,将12315接收转办的消费投诉信息进行披露。披露内容包括被诉企业名称、地址等注册信息,被诉企业投诉数、存在问题以及提示建议等。
“通过消费投诉信息公示,我们希望让消费者了解到相关消费信息,消除信息的不对称,从而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提高消费者自我防范风险能力。”采访中,北京市工商局12315工商咨询服务与消费者投诉中心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据介绍,该举措有利于同时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监督的力量,引导和倒逼经营者加强自律,更加主动地落实好经营者首问责任和赔偿先付两项制度,推动提升北京消费环境安全度、经营者诚信度和消费者满意度。
消费月历:引导理性消费
“北京消费投诉”APP“12315消费提示月历”是北京市工商局在新时代按照“互联网+政务服务”创新要求,运用12315大数据资源推出的政府数据社会化应用的公共服务产品。
通过对近五年12315海量的投诉数据进行归集整理,北京市工商局分析出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特征和轨迹,结合社会焦点、消费痛点和16个重要的假日节点等要素,按照全年12个月的时间曲线,结合季节、时令、假期、民俗、商业促销等因素,分析消费的热点及风险点,进行分类,以月历的形式全景呈现每月消费提示信息。
目前,“12315消费提示月历”重点对50余个消费热点进行提示,有针对性地传播正确的消费知识,引导消费者更加科学理性消费。
同时,“12315消费提示月历”也指出了工商部门消费维权工作重点。监管部门可依据月历信息,制定工作计划,排查风险点,对消保维权风险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实现消费者权益保护从事后解决向事前预防转变。
据了解,自“北京消费投诉”APP2017年12月14日上线运行以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下载量已达31036次,使用该APP提出投诉申请的消费者共计9364人次,方便快捷实现指尖上的维权。下一步,北京市工商局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北京消费投诉”APP的功能和内容,不断发挥“北京消费投诉”APP特色模块在新时代助力消费维权的作用。
□本报记者 周 萍
通讯员 芦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