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投资收藏远离理财忽悠

——老年消费典型投诉案例之金融理财篇(续)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8年01月10日 A4 版)

  老年消费者在金融理财领域要警惕不断出现的种种陷阱,本期内容继续介绍金融理财中的一些典型投诉案例,供消费者参考、借鉴。

投资收藏成“鱼饵”
  案例1:73岁的王先生投诉,称自己是一名退休返聘的医生,喜欢收藏。2014年10月中旬,从北京某收藏品公司来了一位自称赵先生的年轻人推销他们公司的《××有财》产品,并开出了天价。王先生表示这个价格他本人根本支付不起,于是小赵每天到王先生上班的地方等他,死缠烂磨。连续多天,王先生被纠缠得开始糊涂了。小赵表示可以帮王先生卖掉以前的藏品,凑钱买他的产品。在糊里糊涂的状态下,王先生凑了1.8万元交给小赵并签了订金合同。此后,小赵回北京公司后,王先生就再也联系不上他了。
  提醒:老年人玩收藏一定要量力而为,切勿超过自己的实际购买能力。一般的收藏者购买古董时,应该向卖家索要由国家认可的权威部门出具的鉴定证书或相应的票据。
  案例2:67岁的张先生反映自己是一名收藏爱好者,因为手上积存了一些藏品,造成经济压力大、资金周转困难,故计划趁拍卖、回收公司上门回收的时候出手一些藏品。谁知藏品没有出手,反被骗得一塌糊涂。这些所谓的藏品拍卖公司通过快递把公司执照、回收许可证、合同等相关资料寄给张先生,并先后收取了交通补贴费、国税等共计3万多元。钱打过去后,这些藏品拍卖公司却再也联系不上了。
  提醒:某些所谓的拍卖行、收藏品公司利用老年人“巧取”“捡漏”“暴富”的心理,编制各种谎言,诸如到家中回收藏品、购买纪念币享受国家补贴、帮你拍卖、数万元金条只收3000元押金等,诱骗老年人上当。

听信忽悠理财变借款
  案例:青岛某投资有限公司以“免费听讲座送礼品”的形式,邀请70岁高龄的王女士等多名消费者参加了一期理财讲座。该公司宣传购买其理财产品,高利息、低风险。王女士只是听工作人员介绍,签字时并没有看合同,结果回家后才发现,经营者与之签订的是借款合同,金额高达100余万元。合同到期后,经营者无法还款。王女士认为该公司是非法集资,但有自己签字的书面借款合同,难以证明此公司构成违法行为。
  提醒:老年人大多没有风险投资的能力,其风险承担能力又往往较低,一旦投资款收不回来,可能一辈子的积蓄就打了水漂。即使王女士能够通过报警等手段确认投资公司涉嫌违法犯罪,被转移的钱财仍难追回。消费者唯有从自身做起,不贪图小利,到正规的银行网点,根据自身能力投资理财,才是正道。

银行存单变保单
  案例:62岁的隋女士去银行存款,一名银行工作人员热情地向她推荐储蓄型保险业务,并声称高于银行同期利息。在销售人员的热情服务下,隋女士连合同都没看仔细就签字购买了。半年后,隋女士急需资金打算把“存款”提出来,可是被告知要支付一笔“风险管理费”,存款不生息反而要扣钱,隋女士认为自己上当受骗了。
  提醒:保险产品不同于一般的银行理财产品,更不等同于存款。老年消费者到银行办理业务时,一定要慎重签字,签字确认前应搞清楚所签合同的性质,看清楚合同最后的落款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

□甘 萱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