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橡皮”心态
《橡皮人》是作家王朔的一篇中篇小说,文中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形象地反映出当代都市中一群无所追求、迷失自我的年轻人的混沌状态。有人借用橡皮的特性,引出了“橡皮族”的概念,用于形容那些在职场中顽固不化、不求进取、推脱责任、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反弹力好、没有荣誉感和耻辱感并且丧失奋斗目标的人。
很多人在参加工作之初踌躇满志,热情高涨,任劳任怨。可是几年下来,变得无精打采,信心不再。遇事不再协商探讨,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懒于用心,对一切安排不再发表意见,只管被动接受。工作激情消磨殆尽,“橡皮”心态则随之而来。他们变得消极甚至反对变革,牢牢抓住自己的老经验不放,对他人的意见或建议不以为然,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乏沟通,自我雪藏和边缘化,做无声无息的职场“潜水人”。居功自傲,沉迷于一时的满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橡皮”心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职业发展受阻或遭遇竞争失利,是“橡皮族”对自身处境倍感失望或无奈而产生的消极反应。一般来讲,“橡皮”心态的易发人群多为组织中小有成就的任职者,但对职位升迁抱有悲观的预期。
“橡皮族”不仅把个人的职业生涯置于危险的边缘,而且侵蚀更多的“鲜活人群”,影响和阻滞组织的良性发展。去“橡皮化”,就要营造活力有序的组织环境和良性的竞争氛围,搭建有利于满足个体价值实现和发挥的平台。具体应该做到三个兼顾。一是兼顾集中与民主。在保持方向一致、步调一致的前提下,建立沟通共同体,及时纠正错误的工作态度,营造充盈温情、充满人性的工作氛围和良性的竞争氛围。二是兼顾管理与关爱。坚持和落实以疏代堵的管理方式,适时进行压力分流和情绪疏导,在工作和生活上做到真诚关怀和真心关爱干部职工,有效帮助其发现自我价值,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三是兼顾激励与激发。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奖惩机制,做到赏罚分明,引导干部职工参与组织管理和决策,加强岗位交流。
每个人都会面临工作困难和职业发展瓶颈。消极的人,顾影自怜,躲避退缩;积极的人,及时调整,重振旗鼓。克服“橡皮化”,关键在于寻求自我改变,更新思想观念,积极适应环境,增强个人免疫力。一是勤加自我检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一过。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与学习任务,列出任务清单,定期开展自检,强化自我约束。二是开展自我调整。充分认清自己的角色,主动沟通交流,设定清晰明确的目标,根据组织的发展情况不断强化自我责任,将处于发散状态的精力和注意力整合为不断进取的动力。三是保持良好心态。学会享受生活,保持工作与休息的平衡,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懂得取舍,正确把握工作节奏。融入集体活动,展示友善,放下警觉,减少对抗,营造轻松的工作氛围,保持舒畅的心情。
克服“橡皮化”,需要组织及个人的共同努力,铲除其发生的土壤和因子,引导成员增加心理容量,重拾工作激情,永葆进取之心。接受法布尔的建议吧:决不可自暴自弃,开步走吧,只要走,自然会产生力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工商局 夭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