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作尚需善改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8年07月26日 A4 版)

  7月7日,《中国工商报》4版刊登的《多读杂书益处多》一文虽短,却是我在编辑指导下,修改3次的成果。
  6月初,我听几个同事在讨论孩子读杂书的事,便突发灵感,结合自己多年阅读经历,写了篇《多读看似“无用”的杂书》投给副刊编辑部。不久,编辑回复:文章还需要写实点。如何写“实”?我想到5月31日4版刊登的《副刊作品也要“短实新”》一文,便找出来重读。一对照,发现自己文章论述语言太多,故事性和趣味性欠缺。我在稿件中增加了康熙在体察民情的路上读书等两个故事,让文章生动起来。
  我“胸有成竹”地将改后文章发给编辑,本以为会得到认可,但编辑敏锐地指出了我文章逻辑不缜密:一是先贤伟人成就大业,确实与读杂书有关,但绝非唯一原因。二是杂书并非都是好书,所以必须对读什么样的杂书作界定。我细细琢磨编辑的意见,在修改文章时,删除了读杂书如何成就伟业等逻辑不够缜密的句子,并将文章的标题改为《多读杂书益处多》,避免了文章观点以偏概全。
  第三次将文章发给编辑,得到的建议是:“还要在结尾对文章观点进行总结,境界进行升华,以免虎头蛇尾。”按照编辑中肯的意见,我又重写了结尾。
  三易其稿,尽管“痛苦”,但收获满满、感触颇多。作者唯有具备“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精神,对文章反复打磨修饰、仔细推敲,才能使之臻于完美。

□安徽省枞阳县市场监管局 章 洋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