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 记录 感悟
——本报记者“青春在基层”纪行

编者按
《青春在基层》系列稿件刊发后,在基层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读者纷纷给我们留言,称记者用生动文字深情讲述基层年轻干部的故事,他们笔下的人物令人感动,就像天上的星星,每一颗也许显得平凡,却都闪烁光芒。点点星光聚拢起来,让人感悟到奋进的力量。
人物是作品的灵魂,写好人物是新闻报道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有句话说得好,“路为纸,地成册;行做笔,心当墨”。新闻记者应该有这种使命与理想,行走大地,情注笔尖,通过对个体人物的精彩描述,来反映这个砥砺奋进的伟大时代。
本期《读报|用报》约请四位“青春走基层”记者谈一谈他们在此次一线采访中的真实感受,希望他们的分享能让大家触摸到来自基层的“温度”,感悟到让人物鲜活起来的实用采写“手法”。
□吴 楠 专刊二部
做记者10多年,这次采访有点不一样。它让我明白:做一个好记者,除了专业的素质、时代的担当,更需要的还是一颗纯净的心。如果没有纯净的心,就很难接近和走进基层采访对象的内心;如果没有纯净的心,就很难沉下心、俯下身,去捕捉新时代普通人的家国情怀。
《青春在基层》阜阳篇《不知疲倦地翻越 每一座山丘》刊发后,很多读者反映,文章中的人物事迹很感人。
人物通讯,灵魂是“人”。而写人,最重要的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使其有血肉和神采。文中两名主人公杨鸿鸣和郭俊峰,在他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之外,都有一些曲折的经历,这些经历形成了他们各自鲜明的个性,也恰恰是引发读者共鸣之处。
例如,杨鸿鸣出身军人家庭,有多年军旅生涯,她是个性格刚强的人,这从她与违法当事人“死磕到底”的事例中可以体现出来。但同时,在生活中她又有无助与脆弱的一面——爱人是公安部门的援疆民警,常年不在家,儿子摔伤,深可见骨,自责、内疚与心疼交织在一起。特别是在重伤的情况下,懂事的孩子反过来安慰她,让她“别害怕”,这一点最令人动容。
用相反的两个特点刻画人物,可以让人物显得更加立体、丰满。比如,郭俊峰未能实现的“白褂梦”、他的孩子从出生就患有严重的疾病、执法办案中的辛酸遭遇,种种经历成就了他的两个身份:强势的办案能手,柔情的无敌父亲。郭俊峰一身强健的肌肉、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和得知孩子重病时“感觉天塌了”对比,使生活中的曲折经历被放大,同时也突出了他与挫折坎坷斗争的顽强精神,让读者印象深刻。
我喜欢看电影,觉得写稿子和拍电影有相同的地方。一个导演拍了10个小时的内容,最后剪辑成片只有2个小时,但不能说那8个小时就是没用的。同样,这篇稿件见报后不到5000字,但如果把所有采访内容写出来,仅每名采访对象就有六七千字。没有呈现在稿件中的内容同样有价值,正是这些内容,深化了对采访对象的认识。就像电影剪辑一样,写文章也要有取舍。
□冯 琳 专刊一部
生活中不缺乏美,但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作为新闻记者,既要有发现典型人物的敏锐,又要有挖掘典型人物的担当。在发现、挖掘、采写典型人物的过程中,只有以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去衡量与审视,才能让笔下的人物与时代同频共振,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此次去海南采访基层年轻干部,是我入行多年来屈指可数的一次直接面对采访对象的细致又充满个人感情的采访。这次采访,是对“走转改”的一次实践,使我获益匪浅。
首先,勤于做准备。此次去海南采访,正值海南建省办特区30周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所采访的人物事件必定要与这一大背景相契合。所以我购买了关于海南这30年来的历史发展沿革以及海南的风俗民情图书,以期在与采访对象聊天的过程中拉近距离,挖掘更多新闻素材。
其次,善于讲故事。人物通讯现场感十足,有血有肉,不是材料的堆砌。“讲故事”并不是脱离实际的虚构乱造,而是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让人物特征跃然纸上。我们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模板”人物通讯,作者无一不是感性的故事挖掘机。所以在和三名采访对象交谈的过程中,我尽量学习前辈经验,和采访对象“聊好天”,同时也努力多采访他身边的人,串联起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
最后,敏于找细节。《青春飞扬海之南》中小标题以及文中很多读者反映印象深刻的事或者话语,都不是“正儿八经”采访得来的,而是“拉家常”拉呱儿出来的。比如文中提到,朱望书洗澡的时候爱唱歌,写文件的时候喜欢不断按Ctrl+s键保存,这些都是他在开车途中、饭桌上偶尔一句话或者他的同事顺嘴带过的话,但这些小细节往往能反映他的性格特征和工作态度。儋州的谢华对我说:“冯记者我对你都不设防了,跟你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她口中很多“不该说的话”正是让她自己眼圈发红、让我如获至宝、让读者印象深刻的小细节。
□陈 静 要闻部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采访的三位“最美人物”让我收获了对“美”的感受与体验,让我这位90后职场新人体会到了作为记者的“获得感”。今后的记者生涯,我会努力发现更多尚未被人发现的典型人物,用手中的笔,描绘更多美好的心灵。唯有此,才不负“满怀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的使命。
《青春在基层》栏目中我采写的《攀上那座山》刊出之后,陆续收到一些读者反馈,称喜欢文中人物的过渡,的确我也注意了这一点,但我觉得这只是简单的写作技巧,要写好一篇人物特写,更重要的是贯穿全文的那根线。
这篇通讯的“线”应该是人物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我本身就是90后,职场新人。怎么看待工作,怎么去工作,也是我平时经常思考的,我相信通过与这些年轻人交谈,能找到一些答案。另外,平时编稿子时,我对市场监管人的工作有所了解,但工作与个人的连接点却很难找到,并不了解一些市场监管人的内心想法,不管是对工作,还是生活。这是引领我整个采访过程的宗旨。
探寻一个人的内心并不那么容易。我不是“人来熟”,平时也不愿多说话。之所以能了解收集到这么多内容,挖掘到文中三位人物的特点和闪光点,是因为在采访中,我发现他们的确值得学习,随着采访的深入,我越发想了解他们的内心,想和他们交朋友。
在人物采访中,采访普通人物并非易事,他们不像名人或明星那样,有诸多参考资料或明显的特点,需要记者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采访方式也格外重要。采访中,我并没有局限于一间屋子两把椅子,我总是愿意尽可能多地利用零碎时间与采访对象交流,聊的话题也尽可能放宽,也许这些零散的内容并不会放进稿件中,但对于我全方位地了解这个人物,在写作时更好地丰富细节,大有帮助。
□庞 仙 专题部
“青春在基层”的采访过程亦是学习的过程。采访对象展现出的毫不懈怠、不停向前的工作作风,深深感染着记者,进而不由反思:即使我们不再年轻,我们依然可以拥有一颗青春的心:保持青春的激情,全新热爱;保持青春的干劲,积极进取;保持青春的渴求,孜孜学习;保持青春的无畏,敢于挑战。青春就是向前,向前!
根据报社统一安排,我负责“青春在基层”系列金华篇的采写任务。采访主题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浙江金华,网络经济发达,“互联网+”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在金华市市场监管局,互联网应用成绩斐然,令人瞩目。
在我全面了解了金华市市场监管局互联网技术应用和网络市场监管概况,以及金华市网络经济发展全貌后,最终,选定了网络市场监管处负责人周丞,办公室副主任、金华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制作人傅一恒,稽查支队三大队副队长水元琦三名采访对象,希望借此从不同角度诠释金华市市场监管创新实践“互联网+市场监管”精神特质。
采访人物,倾听非常重要,预先设想的提问需要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一些可以生动表现人物的闪光点、细节,一旦发现,立即由此深入,并着重记录,以备写稿时查阅。这些细节,往往会成为最终落笔塑造人物个性的一手材料,更是记者为人物画像的灵感所在。
比如傅一恒,是个身材娇小的江南女子,她所做的事情和取得的成绩,让人很难相信是出自这样的一个小女子之手;水元琦,采访过程中他告诉记者爱看漫画,喜欢奥特曼,相信邪不压正,相信成功必须经历磨难,这与他办理网络案件所展现的工作作风不谋而合;周丞,曾经的公安干警,如今的市场监管人,任职网络市场监管一线,做事执着,责任心强,敢啃硬骨头,不畏困难,善于思考,虽然换了身制服,精神风貌却从未改变。上述在采访过程中发现的细节,最终成为记者落笔时三个人物最鲜明的特征,并由此凝炼出三个小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