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乡情牌 筑实引凤巢
——江西宜丰吸引返乡青年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成效好
黄桃采摘、葡萄之旅、栀子花节、小龙虾垂钓、生态乡村旅游……这一系列新鲜的农业发展模式正在令江西宜丰——九岭山脉南端的这座生态小城拥有新的魅力。一种新的农业发展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践行着,而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无疑正逐渐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炎炎夏日,在宜丰县潭山镇上山田村黑斑蛙养殖基地,青山环抱、溪水潺潺,让人顿感清凉。“蛙声就是财富,一天听不到蛙叫,我的心里就不踏实。”潭山镇洑溪村返乡青年顾勇笑着对笔者说。
今年2月,他和上山田村青年王勇共同投资50万元,从外地引进黑斑蛙卵种150万个,在上山田村建起了占地15亩的黑斑蛙养殖基地,经过几个月精心料理,目前已养成商品黑斑蛙6000公斤,取得了亩产值2万多元的好收成。接下来,他们准备成立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发展生态农业,寻找农村致富新姿态
同样亮眼的还有宜丰县桥西乡潭埠塅村五斗米农庄。“农庄主要以有机水稻、绿色水果以及特色水产种养为主,去年收入80多万元,还帮助20多名村民增收人均近万元。”农庄负责人李春林说。
李春林于2004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做过国有上市公司、私营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2016年,他回到家乡创业。“主要是看到老家生态环境、创业环境越来越好,所以就回来了。”李春林介绍说,“现在,五斗米农庄小有名气。我今年申请了30万元贴息贷款,准备再添置些农机工具。”如今,越来越多的宜丰青年像李春林一样返乡创业。
“引凤归巢”助力乡村振兴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宜丰县将吸纳人才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多种渠道“引凤归巢”,尤其是将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管理经验的优秀青年当成重要人才资源。为夯实人才回流基础,宜丰统筹谋划,按照引进来、培养好、服务好、发挥好理念,着力打造返乡人才“洼地”。
正是看到家乡发展机遇多了,生产生活条件好了,黄岗山垦殖场炎岭村村民何志钦才放弃外面的高薪收入,回村谋发展。2018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村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成立田园梦乡农业开发公司,使炎岭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点。看到家乡的新变化,一批在外务工、创业的青年纷纷回流。村民潘胜明、彭仕锋、彭建华、彭德芳等人相约回村,办起了农家乐、民宿、特色种养等。
为了让返乡青年愿回来、能干好,宜丰积极打好“乡情牌”,出台宜丰籍在外优秀人才归巢工程计划;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服务制度、在外创业人士联谊交流制度等,为各类在外人才返乡创业搭建平台。同时,该县搭建人才培养成长平台,采取“基地+项目”“授课+实训”“平台+园区”的方式,加大“双创”培训力度,并免费提供场地,出台小额贷款等系列扶持政策。去年以来,有332名返乡青年共获得4000万元创业贴息贷款。
一股返乡潮在宜丰大地上涌动:新庄镇南垣村姚慧峰大学毕业后,返乡带领村民种植有机水稻,年产值300多万元;石市镇星溪村卢仕良将公司迁回家乡,带动300多人就业;天宝乡平溪村李俊回乡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土特产,月营业额近10万元……去年以来,在返乡人员的带领下,全县新增个体工商户3581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60家。他们的回归,为宜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
□邬后辉 彭 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