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陪餐制”贵在落实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9年03月28日 A5 版)

  近年来,校园食品安全一直是各地各部门高度关注的重点工作。跟前几年相比,目前的校园食品安全状况在不断好转,但校园食品安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与亿万家长、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仍有较大差距。
  4月1日将施行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有一条要求: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当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集中用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此,人民群众和广大媒体普遍“叫好”。同时,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更应靠“技术的力量”保障校园食品安全。这是人民群众发自心底的呼声,也是各地各部门努力的方向。
  回顾以往,在校园食品安全的探索与实践方面,各地各部门都作出了大量努力,积极寻求“有效监管”的方法与路子。
  以“陪餐制”为例。从2013年10月中旬起,河北省邢台市在全市学校和幼儿园陆续建立推行校长“陪餐制”,校领导除“陪餐”外,还必须提前进入食堂察看相关情况,并在饭后记录用餐评价和整改意见。今年2月底,广东珠海的一些学校已经“官宣”:每天必须有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在学生食堂“陪餐”,校领导每周至少“陪餐”一次。
  近日,山东省冠县市场监管局也创新工作方法,推出了监管人员到辖区各学校陪餐制度,要求每个局领导和市场监管所所长每周至少一次自费到辖区内的学校进行“陪餐”。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用餐状况,监督提升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与饭菜质量,倒逼学校切实承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除了“陪餐制”,各地各部门还依靠智能化管理软件等新技术,通过电脑和手机远程监控餐厅后厨的卫生状况。其实,所有这些举措,目的只有一个——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大力提升校园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保证食品安全,的确不易。但至少目前我们看到的是,学校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教育行政部门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市场监管等部门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地方党委政府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的决心和信心,以及若干正在被探索、被实行的举措。可以说,这些举措都是经过调研得来,也都切实可行。
  “为政贵在行”。工作要干好,关键在落实。校园食品安全事关“祖国花朵”的健康,事关亿万家庭幸福,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食品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只有加强部门协同、社会共治,形成工作合力,把辛苦探索来的各项举措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打好校园食品安全这一仗。

□大 山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