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在北京举行
共话中国食品工业转型创新

4月16日至19日,2019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8个国际组织与政府机构的代表,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名资深人士,和国内食品业界的权威专家、企业家代表等聚在一起,在“创新驱动食品安全与健康”的主题下广泛交流,特别是对处于深度转型期中的中国食品工业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面对四大难点 共商破解之道
进入新时代,面对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应当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当人们越来越多地面对进口食品,应当如何有效防范输入性食品安全隐患?发酵乳制品正快速而大量地走进千家万户,对于此类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关于发酵乳制品的检验方法,该如何更好地与国际接轨?目前世界上已有170种食物可诱发过敏反应,应当如何加强过敏原监测及管理?大会期间,安排了多场专题讨论,聚焦多个国内外热门话题,参与人数众多,现场气氛热烈。
其中,围绕着构建科学高效的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大会召开圆桌会议,与会者发言踊跃,从食品安全监测指标、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模式、食品安全政策法规的顶层设计等多个层面切入,进行了深入讨论。
在中国市场对食品进口需求迅速增加的背景下,由于缺乏国际间标准的协调,一些通过空运渠道运输的食品存在化学和致病性微生物污染、营养成分虚报和食品造假等问题。对此,人们结合国际贸易新形势进行了广泛交流。
食品安全的起点应从卫生设计开始。在大会举办的专题研讨中,与会者普遍提出这一观点。大会还围绕“发酵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设计与安全保障”这一业界热点,专门开设了EHEDG培训班,剖析微生物污染典型案例,探讨如何通过提升加工设备的卫生清洁能力避免有害菌的滋生等。其间,来自国内外AOAC检测领域的专家,共同讨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及要点。
美国和欧洲的专项研究显示,坚果、花生、鱼和贝类是常见的致敏食物,而在部分亚洲国家,荞麦和小麦是过敏性休克的常见食物诱因。由于目前无根治措施,食物过敏的治疗管理要求避免摄入相应食物,及时发现过敏反应及时治疗。此种被动模式下,我国与其他各国一样,一直在寻求对过敏原的更好管理办法。大会期间,人们针对食品尤其是特医食品,从分析满足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角度出发,对其中可能包含的过敏原监测与控制方法,进行了专业讨论。
食品工业转型 需要科技支撑
随着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推进,各类食品本身及其研发创新的模式,以及对新品营养与健康的评价体系,都暴露出了种种欠缺和不足,距离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仍有较大差距,需要政府、科技界和产业界的相互协助与共同努力。对此,与会者普遍认为,在食品生产的品类和技术的创新上,需要更多的科技投入,并且不断强化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渗透和互促。
努力发展植物基产品,为食品工业健康转型注入新的活力。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2017年,以植物为主的新型食品和饮料产品的全球复合年增长率已达到62%。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健康、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动物等领域的关注,中国食品业界应当及时呼应这一潮流,在植物基产品包括植物蛋白、活性植物成分、植物甜味剂、植物着色剂等方面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在代乳产品、素食食品以及植物基饮料方面,更多地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
加大对产品自身的健康研究,为转型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大会围绕食品对于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结合前沿科学技术,讨论最新方案。同时,针对消费者个性化营养需求对食品工业提出的新要求,以及食品工业如何依托基础研究与平衡膳食营养需求,优化产品工艺与配方等,进行了技术论证和成果分享。WHO官员Gerry Moy、IUFoST等食品科学与营养健康领域的著名专家齐聚一堂,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并围绕糖与人体健康、减盐行动、益生元与益生菌等话题展开了讨论,为中国食品工业的转型创新积极进行技术论证。
新技术不断出现 食品业界应强化运用
如今,共享区块链、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但国内食品业界对接的情况仍然不理想,依托新技术推出新的食品品类的成功事例还不多。
本次大会上,特别设立了国际食品安全创新与技术论坛。论坛紧跟一系列前沿技术,聚焦业界普遍关注的多个话题,开展了广泛交流。其中包括区块链与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大数据对食品营养与健康的影响,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食品安全的潜在威胁,基因编辑CRISPR-Cas9系统对农作物和家畜育种新技术的食品安全的影响,超高压加工等新技术对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重要推动作用……
与会者普遍认为,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正在由表及里快速推进,深刻地改变着全球食品工业的安全与管理理念,并且必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由此,传统食品工业安全也面临巨大变化,正在依靠科技从现在的传统数据汇总向智能识别急速转变。作为中国食品业界,应当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这一时代变化,更多地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切实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把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作为重要机遇,在创新驱动的时代浪潮中奋力前行,为亿万消费者提供种类更多、质量更高、标准更严、安全更有保障的食品。
□本报记者 王兆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