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食用野生蘑菇引发的食物中毒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9年04月25日 A8 版)

  □

  食品安全周刊特约撰稿人:
  □马冠生(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教授)

  蘑菇的种类繁多,超过3.6万种。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蘑菇被归为菌藻类,该类食物含有蛋白质、多糖、β-胡萝卜素及铁、锌和硒等矿物质。蘑菇分布的地域也非常广,森林、草原、平原、路边等都可以采到。我国已知可食用的蘑菇有1000多种,有毒蘑菇有400多种,其中含剧毒可对人有致死危险的蘑菇有40多种。为预防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特作如下消费警示。

1、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
  目前尚无简易科学的方法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所以消费者个人不要采食野生蘑菇。同时,也不要购买由个人采摘售卖的野生蘑菇。对于市场上售卖的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特别是对那些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更不要轻易食用。

2、民间经验并不能确保安全
  由于很难鉴别有毒蘑菇与普通食用蘑菇,仅依靠民间流传下来的“经验”并不能保证避免误采误食而中毒。

3、出现中毒症状立即就医
  不同种类的毒蘑菇所含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症状也不同。野生蘑菇中毒的种类有:胃肠中毒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光过敏性皮炎型等。其中,胃肠中毒型最为普遍。一般误食毒蘑菇后,可能最短在10分钟、最长6小时后发病。一旦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中毒症状,要立即催吐,并立即送医。

4、生产经营者做到“三不”
  生产经营者在加工、售卖野生蘑菇时,应做到不采摘、不加工、不经营不认识的蘑菇,要确保所加工、经营的蘑菇中未混入有毒蘑菇,以避免承担相应的经济与法律责任。

5、有关单位要警示风险
  在野生蘑菇采食期,产菇和有采食野生蘑菇习惯地区的监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应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告知公众,不要随意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同时,根据各地误食毒蘑菇中毒特点,结合气温、湿度、降雨量等因素,在蘑菇成熟期前进行预警预报,及时发布风险警示或消费提示。在发现过严重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地方,建议竖立警示牌。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