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锅盔“巨无霸”(四)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9年04月25日 A8 版)

  虽然陕西锅盔在现今已经是大众食品,但在粮食和各种副食品短缺时期,它也曾是较为奢侈的吃食。即便是小麦主产区的农村,轻易是没有人敢烙锅盔的,一是耗费食材,二是这种食物的美味会使饥肠辘辘的人们更感饥饿,因为没有足够多的锅盔可以果腹。
  即便如此,这种传统食物的制作技艺却始终被传承。在乡间,但凡有家人远行时,人们都会烙好几张锅盔作为旅途的干粮;在家中有新生命诞生的时候,即便再穷,也要烙几张锅盔,并切成一片一片的小块,全村挨家挨户地馈赠:一是分享喜悦,二是宣告新生命的到来。至今,送锅盔的风俗还在延续,如果哪一天有人来送锅盔了,就是在告诉你家中添丁增口了。往往,收到锅盔的人家也会送上几句吉祥祝福的话,趁便再包几个鸡蛋去探望一下“月婆子”。当然,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馈送的礼物也在升级换代,不惟鸡蛋。
  正如圣人所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如果只是一味地填饱肚子,那任何食物的烹制都会变得简单异常,做熟就是了。但一种烹制办法就会出一种味道,要想享受食物的精美,必须做出花样翻新、百工百味、厚有厚的滋味、薄有薄的特色。锅盔的味道便迥异于一般的烧饼,闻一下就馋涎欲滴,咬一嘴香感充盈,嚼一阵满口生津,食一餐满心欢喜,再喝几口热汤,促进消化,怎不令人大呼人间美味哉?
  秦地盛产小麦,秦人以饼、馍、面条为主食,其中的“饼”,更多的是为了美味、为了储存、为了携带。征人远出,游子离家,必有高堂老母或贤惠内人烙制许多,在殷殷的叮嘱和不舍的泪花里,锅盔是关切,也是牵挂——路上吃好啊,吃完了就回来……
  现今,“饼”的表现形式更多的是烧饼,秦人们以为主食,以为“肉夹馍”,以为“羊肉泡”。锅盔,作为大概念层面烧饼的一种形态,也还顽强地存在着,那足足有几公分厚的、直径在一尺左右的锅盔,更多的是诠释着秦人的豪迈与阳刚,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符号,延续着秦文化的血脉。
  锅盔,在快餐文化充斥的当下,能守着这一份从容,留存着这一份美味,也算是一种境界吧。

□张同武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