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善念为生活增添一抹暖意
——读《蒋勋说红楼梦》

红学研究发展至今可谓流派纷呈,有索隐派、考证派、解梦派等,不一而足,令人眼花缭乱。台湾知名学者蒋勋对《红楼梦》的解读无关红学,不涉考证,而是返璞归真,从文本出发,以原书的章节为纲,逐字逐句地进行解读,字里行间既是在评红楼,也是讲生活、谈人生。
《蒋勋说红楼梦》中有许多观点颠覆了我们传统的认知,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观点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基于作者对人性的观察和悲悯。在蒋勋的眼中,每个可恨之人背后都有他们的可怜之处。比如说贾瑞和薛蟠。蒋勋通过仔细研读,揭露了这两人之所以变“坏”的根源。贾瑞从小父母双亡,爷爷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让他表面上唯唯诺诺,实则内心波涛汹涌,“单纯”到对心狠手辣的王熙凤一见倾心,从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蒋勋对贾瑞怀着深深的同情。至于薛蟠,蒋勋认为他就是一个被宠坏了的男孩子。父亲早逝,母亲对他极为溺爱,无论他做多大的恶,家里人总会为他收拾“烂摊子”,使他养成了有恃无恐的性格。好在柳湘莲的一番痛揍,才让他有所悔改。
蒋勋还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红楼梦》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比如一讲到贾环,我们就会想起猥琐、小家子气等词语。可蒋勋说,贾环作为一个庶子,在贾府那样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家庭里,出生时已然带了“原罪”。而他的母亲赵姨娘,遇到不公时只会对儿子发火,不断地辱骂他、贬低他,让他一次次落入自卑的泥潭。这样的家庭环境,怎能不让他养成阴暗的心理个性呢?赵姨娘是丫环出身,在贾府里一直就处于被压迫受侮辱的地位,她满腹怨气无处发泄,反而将魔爪伸向自己的儿女。由于环境导致的心理扭曲,着实令人触目惊心。
蒋勋说:“《红楼梦》多读几次,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再会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在蒋勋的眼中,众生皆苦,在命运的裹挟下难免会身不由己,因此人世间并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也就是说,他间接承认了人性的“灰色”地带。可以说,蒋勋对人性的透彻理解,也只有经历世事、到了一定年龄段的读者才会有所体会。
这本书之所以引人入胜,还在于蒋勋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融入其中。蒋勋说:“人是会不断变化的,十二金钗就像十二种不同生命阶段的心境。他在某些时段会有林黛玉的孤傲,而在某些时段则可能会有薛宝钗的世故。”他又说:“《红楼梦》是值得一辈子看的书,每个年龄段阅读都有不同的领悟。”确实,年轻的时候无论读书,还是看电视剧,都只顾流连于宝黛的爱情悲剧,并且为此掬一把同情泪。及至年长,在蒋勋的引导下,方看出了此书中所揭露的人间百态,纷繁复杂,宝黛爱情充其量只是其中的一条主线而已。
《蒋勋说红楼梦》最大的意义还在于带给人们向善的力量。蒋勋说,文学是一种救赎。他的生活中也会遇到恶人,也拿这个人没办法,这时候就试图用文学的方法来写这个人,来看这个人的背后,为什么会成为这样,这样做又是为什么。这样抽丝剥茧,到最后也就不生气了。蒋勋正是以一颗善心看世界,心存善念,世界皆暖。
《蒋勋说红楼梦》在解读完第八十回就结束了,不免令人意犹未尽。可蒋勋说:“从比较贴近生命的角度来看,我想我们自己的人生,其实很难说什么是结局,它只是一个不断在流动,不断在变化的过程。”这样的讲法极妥帖,只要人活着,一切就有可能,就像新的一年开始了,总归会有新的热气腾腾的希望不断升起。
□江苏省东台市市场监管局 周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