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新闻价值的“大标尺”和“显微镜”

《中国市场监管报》(2019年11月28日 A4 版)

  □11月26日,《中国市场监管报》举办新闻业务研讨交流会。会上,记者部李晶与大家分享获奖作品采写体会。□李克浩/摄

  主持人:11月1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29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本报副总编辑黄鹏、记者李晶采写的《我国市场主体总量突破亿户》荣获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类三等奖。什么样的作品能够经过层层筛选和严格审核脱颖而出?本报获奖作品又是怎样“炼成”的?相信广大读者都很想知道获得这一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的秘诀,本期《新闻茶座》邀请获奖作品的作者之一、记者部李晶与大家分享获奖心得,交流采写经验。
  “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著名报人徐铸成先生这句话,勉励着今天的记者,要以治史的严谨性和责任感对待新闻事业。这也是我们在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我国市场主体总量突破亿户》采写过程中的体会。
  “主题重大”,是判断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什么样的主题堪称重大?一直是记者和通讯员思考的问题。实际采写中,有的下了很多功夫、占了很大篇幅去采写的新闻事件,在社会上反响平平。而一些“小事”,一经报道便引起广泛关注。
  我认为,在评估一个事件的新闻价值时,不仅要通过此时此刻的“显微镜”观察其发生的过程与结果,更须将其放置在历史进程的“大标尺”下,衡量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如此这般,方能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准确把握新闻价值的轻重缓急。
  回到获奖作品的采写,早在新闻发生前的两个月,我们已获知了年内全国市场主体有望破亿的可能。我们意识到,这不仅是一个重要新闻,更是一个历史性事件,尤其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更具特殊意义。
  以这个新闻价值判断为前提,如果将整个事件作为简单的统计数字新闻来报道,显然无法传递其所蕴含的信息和意义,而要从纵向(时间跨度)和横向(市场广度)的角度,充分发掘新闻事件的内在价值。
  采写中,我们以改革开放40年为背景,力争做到以点带面、以点引线,体现出历史纵深感,使文章的内容超越单纯事件性新闻的内涵与价值。
  为此,我们查阅了丰富的历史年鉴、统计文件,从中梳理、查找所需数据资料,时间跨度从上世纪70年代一直至2018年,重点集中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各代表性阶段的市场主体数据,最终经过严苛的筛选,形成具有说服力的新闻信息。
  在采写中,我们严格按照“短实新”的新闻导向,用好现场观察的“显微镜”,将导语时间要素准确到分秒,保障现场感、时效性,人物采访选取改革开放40年来的代表人物,并加入学界专家的精辟解读。
  最终作品在内容上达到了预期效果,在简短的篇幅内,既从纵向的时间角度,阐述了新闻事件在改革开放40年的里程碑意义,又从横向的市场变化角度,写到了我国市场主体不仅有“量”的变化,更有“质”的改善。
  通过这次采访,我感到新闻工作者在认真践行“四力”的基础上,要根据自身岗位特点,着重培养相应的业务素质。一线记者要把眼界放宽、放远,既要有观察微观的“显微镜”,也要有培养大视角、大史观的“大标尺”,增强新闻价值的判断力,同时强化新闻素材采集,不打无准备之仗,重视现场还原。
  采访前方和编辑后方也要密切配合。编辑、记者主动沟通交流,编辑精心打磨好记者传回的稿件,提炼主题,做好标题,力争画出点睛之笔。在新媒体时代,充分运用全媒体传播手段,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要增强信息传播力和背景挖掘力,及时将新闻产品通过新媒体广泛传播,丰富背景资料,多用新闻图片、视频满足受众阅读需求。

□记者部 李 晶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