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建为媒 保食者无忧

常德让市民感受“看得见的放心”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0年09月10日 A6 版)

  近年来,湖南省常德市把食品安全作为最大的民生、民心工程,以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为核心,以示范创建为抓手,食品安全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19年,常德市食品安全工作综合考核全省排名第一,“食品安全满意度”测评全省排名第二。

市场快检,确保“菜篮子”安全
  抽样、检样、剪切、浸泡、加热、检测……这是常德市武陵区甘露寺蔬菜批发市场检测员毛晨光每天的工作。甘露寺蔬菜批发市场是常德市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市城区80%以上农贸市场的蔬菜都出自这里。在武陵区,分布城乡的每个快检室都有像毛晨光一样的检测员,他们用心守护着常德市市民“菜篮子”的安全。
  据了解,目前武陵区23家农贸市场均建立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年均承担农贸市场蔬菜快检33.5万批次。区政府每年投入专项经费305万元,保障快检室全面规范运行,快检结果一天一公示。
  不仅武陵区,常德市多地都在尝试发挥快检的技术优势,守护老百姓餐桌的安全。为了让市民吃到安全放心的鱼,常德市鼎城区政府出资招标建立第三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近3年共落实监督抽检经费620万元,积极打造“全国放心农产品示范性市场”。

“护苗”行动,加强校园周边监管
  5月22日,常德市第一中学、武陵区青林小学等学校门口,都出现了一个蓝色公示牌,被学生、家长纷纷围观。这是常德市在校园周边设置的“学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公示牌”。公示牌注明学校及教育、市场监管部门等的工作职责、联络员及联系电话、食品安全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置公示牌1714块。
  执法人员还开展校园周边常态化监督巡查,推进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治理。针对部分食堂硬件设施较差等问题,常德市市场监管局从政策引导、技术指导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水平。今年暑假期间,市城区学校共投资3300余万元,用于学校食堂提质改造。

“三小”提质,聚焦难点树样板
  津市银苑路原有小餐饮店63家,经过半年的规范整治,目前街道所有门店焕然一新,店内干净整洁、布局流程合理,食品安全风险大大降低。一条条街区的华丽转身,其背后正是常德市“三小”专项整治的成果。改变的不只是银苑路,还有全市291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4260家小餐饮店和177个食品摊贩集中区。
  2019年以来,常德市连续两年把“三小”综合治理作为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组织制定《常德市食品加工小作坊管理办法》等,出台以奖代补政策,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1万家小餐饮提质改造建设。
  常德人对米粉情有独钟。米粉如何让老百姓吃得安全放心、如何传承发展关系到常德米粉产业的做优做强。近年来,市政府组织实施米粉提质工程,43家湿米粉生产企业、小作坊整合为17家。今年成立的常德米粉产业发展集团,对常德米粉产业进行整合升级、品牌扩张,米粉产业全面实现集中生产、冷链配送、冷藏销售。为构建米粉原辅材料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常德正式启动米粉产业数字化暨智慧监管平台项目,助推常德米粉由“小特产”迈向“大产业”。目前,全市日产米粉80万公斤,米粉行业从业人员近10万人、年产值达25亿元。
  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只是载体,让市民感受到“看得见的放心”,享受到创建催生出来的民生红利,才是常德市市场监管人的初心坚守和不懈动力。

□吴洁琼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