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设亿元以上企业200户 市场主体首破18万户
北京通州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本报讯 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全面释放优化营商环境政策红利,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北京市通州区市场监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通州区共新设市场主体19610户,比上一年增长8.99%。其中,新设亿元以上企业200户,比上一年增长6.95%。目前,通州区市场主体总量首次突破18万户大关,达到18.26万户。
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27条实施意见,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去年4月,通州区市场监管局针对企业在设立、经营和发展等全生命周期存在的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主动探索、广泛调研、深入研究,在全市率先出台意见,从市场主体登记便利化、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等8个方面制定了27项具体举措,统筹推进市场监管领域的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
“去年2月,我们全面施行了告知承诺制,截至目前已有6万多家市场主体通过告知承诺办理了登记注册业务,占全部业务量96%以上。”该局登记注册科科长王禹清说,“同时,最大限度地压缩办事时限,全面推行‘审核合一’制度,企业变更登记业务和企业开办业务共同实现了一日办结。”
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落户,去年该局专门推出一揽子“管家式服务”,先后为首旅集团、三峡集团等项目开辟绿色通道,服务26家重点企业顺利落地,帮助5家企业通过专利质押、专利质押+固定资产组合等形式获得4390万元银行贷款,有349户企业成功申报知识产权资助奖励资金共计1395万元。
在通州,疫情防控是常态化,优化营商环境也是常态化。通州区市场监管局为企业量身打造全程“无接触”“零见面”市场准入、延长许可有效期、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免征特种设备检验费等9个“定制服务包”,并会同区相关部门建立重点企业项目库,第一时间为企业“开药方”、解难题。成立服务专班,为环球主题公园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登记注册、食品安全、特种设备、知识产权难题提供专人、专业服务。会同其他部门完成13家集群托管机构认定工作,并围绕企业设立审批、总量控制、退出机制等,全面提升集聚区企业质量和管理水平,全力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集聚区示范品牌。
针对副中心新建项目多,部分新建楼宇面临已交付使用但尚未取得产权证、又急需 开展招商等情况,通州区市场监管局在企业申请办理营业执照时,创新工作方法,经开发商自主申请并作出承诺后,允许未取得房屋所有权证的新建项目方使用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五证”作为住所证明文件。这一举措的推出,使保利大都会、新光大中心、绿地中央广场、富华水乡、富力运河十号等建设项目的招商引资企业办照时间普遍缩短了1至2年。据悉,“五证办照”举措被商务部列为2020年服务业扩大开放最佳实践案例。
□王诗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