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暖意
家乡的冬天是一本厚重的书,打开雨雪霏霏的封面,我读到了暖暖的春意。
眼觑着,冬天的时光已经过半。英国诗人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冬天,也有这层寓意。大雪过后是冬至,冬至过后是小寒,过了小寒大寒就是立春。冬天过半了,大年就近了,春天如芽苞儿在枝头按捺不住,如蚕虫蠢蠢欲动。一片撩人的春色,似乎就在眼前晃动。
乡亲们有了一丝丝的兴奋。他们忙碌起来了,杀猪、酿酒、筹备年货。而祠堂里,则有一批中老年男子郑重其事地忙乎着一年一度的祭祖。
圈养了一年的家猪此时正肥,背阔臀圆,肚子圆滚滚地坠了下来,如熟透的瓜果。母亲嚷嚷了几天,猪也该出栏了。肥猪出了栏,便可换钱再从集市上买进崽猪。这是下一年的期望。
天还未亮,鸡刚叫头遍,母亲就早早地起床,架起大铁锅烧了一大锅开水,烟熏火燎的乡俗味儿渲染着整个家。屠夫来了,母亲打开猪栏,放出大肥猪。好几个壮实的男人齐上阵,把猪抬上了条凳。母亲点上三炷香,燃放了一挂爆竹,还尖起嗓子给猪唤魂:“畜生还债了!啰啰啰……”
猪杀了,猪鼻猪尾祭祖宗神灵,留下一些腰方肉腌腊肉,其他的或者给屠夫,或者请屠夫在市场上代卖。猪血凝固后,放在开水里稍微一煮,便是嫩滑的血旺子。母亲用大碗分装好,让我挨家送给邻居,让乡亲们都分享一点儿荤腥味。平时,乡邻杀了猪也会送碗血旺给我家。乡亲们通过这种方式,表达礼尚往来的情义。
冬天至此,还有一个多月就过年。过年不能少了腊味,赣西人有冬至腌腊肉的习俗。母亲和乡亲们一样,都爱选择在冬至前杀猪,就是赶上这几天猪肉好销,能卖个好价钱。卖猪肉的钱可以给小孩子们添置过年的衣物。
奶奶早就不插手养猪了,但蒸酒必须亲手操办。她说,邋遢豆腐干净酒,酒最怕沾了脏东西,否则就会酸。蒸酒要在冬至这一天。到了冬至,百虫蛰伏,溪涧里的水澄澈如练,可以直接饮用。蒸酒要用糙糯米。奶奶和几位老人合伙置办了一座砻,用来砻糯谷。在这个时节,风中都弥漫着酒香,真如六一居士所说的“泉香而酒洌”。家乡蒸酿的米酒品质纯正,香甜醇厚,经年不坏。
奶奶蒸酒,是因为他的儿子爱喝米酒。她娘家最亲的人只有一个堂弟,就是我父亲的堂舅,也爱喝点儿小酒。奶奶觉得只有女人会酿出一缸缸好酒,才能拴住男人的心。只是我祖父并不爱酒,他只知道终日在铁砧上敲打,加工金银饰品。
刚酿的酒是乳白色的,很甜。不是真正喝酒的人爱喝,图其甜味,但新酒入肚容易上头和胀气。奶奶蒸的米酒要入陶坛子,在坛子里放三天,待酒中的气体挥发了,再封上坛口,让其在坛中沉淀若干时光。等到过大年的时候,开坛取酒,顿时满屋清香四溢,让人闻风而醉。
秋收冬藏,仓里有谷,栏里有猪,冬天蓄了些余钱,乡亲们首先想到的是敬祖孝老。祠堂里派发男丁款,每个同宗同姓的男丁都有一斤肉钱。上了六十岁的老者,可以在冬至这一天进祠堂喝酒。人丁兴旺的大祠堂,要摆上百多桌。那场面,可谓名副其实的“千叟宴”。
开宴之前,先祭祀祖宗。礼生穿长衫佩红花司礼,乐队中唢呐、胡琴、笛子、大鼓、铜钹、响锣齐全。宗族里德高望重的老者戴着红花,代表族人向列祖列宗行拜跪大礼、献香敬酒。当天参加宴会的男人都以班辈为序,依次排列其后,一同祭拜。冬至祭祖,既追源溯本、缅怀祖先,也克绍先德、勉励后嗣。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家乡才恢复冬至祭祖的习俗。初见此景,如回到了古时候,今人与古人共济一堂。
在香火缭绕、古乐大作、祭颂之声吟哦之际,列祖列宗的灵牌在天井的光照下显得分外肃穆庄严。仿佛先人们并没有离去,此刻,他们正端坐在神龛上,和蔼可亲地凝视着他们的后人。
整个祭祖的场面热闹、隆重、有序,烘托出古老而神奇的氛围。这是乡间的大礼,也是一年当中最为重要的事情。祭祖之后,“千叟宴”在唢呐鞭炮声中开始,依辈分长幼坐席,上“十大四小”正席大菜。
祠堂外琼花六开,大雪飘飞;祠堂内一派春意盎然,其乐融融。寒冬至此,春暖花开的日子就不远了。
□江西省莲花县市场监管局 李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