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推动检科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访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新实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1年02月03日 A2 版)

  提出以“质谱裂解机理”为基础的食品中未知有害物发掘理论和核心技术,实现了对有害物从“逐一检测”到“逐类筛查”;构建基于多组学技术的大宗及特色高值食品真伪鉴别方法体系,解决了多维度准确区分及“黑箱”检测核心技术难题;攻克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关键检测技术;开发新型冠状病毒等抗体检测试剂和荧光定量免疫层析技术,克服了微量指尖血检测的技术瓶颈。
  这一项项高精尖技术,都来自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检科院)。近日,作为这家公益性检验检测检疫中央研究机构的“班长”,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新实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着眼大局定方向强基础
  2014年初,中国检科院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7年来,尤其是‘十三五’期间,中国检科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适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新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检科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李新实说。
  定位,对于一家科研机构尤为重要,它事关当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李新实介绍说,中国检科院坚持“崇学尚德、慎思笃行”院训精神,秉持政治建院、开放办院、科研立院、人才强院、改革兴院、市场助院,以“强院大市场”为发展思路,努力将中国检科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检验检疫科研机构。
  “2014年以来,我院科研立项、奖励和成果均实现重大突破。立项各类课题564项,经费总额较2004年正式建院以来前10年总额增长44.2%;获得各类科技奖励64项;获得国家级奖项4项,较2004年建院以来前10年总和翻了一倍,且主持项目明显增多;获得授权专利328项,发布各类标准282项,发表论文928篇,其中发明专利235项,国家标准88项,均实现大幅增长;在SCI/EI期刊发表论文319篇,较建院以来前10年总数增长50%以上;《植物检疫》持续入选双核心期刊。”提起这些,李新实如数家珍。

科研与成果转化比翼齐飞
  在中国检科院的所有成果中,“应用”被放在了核心的位置。
  李新实介绍说,该院在食品农产品安全、动植物检疫、卫生检疫、化学品安全、工业与消费品安全、检验检测检疫装备等领域,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国际空白,甚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检科院还充分发挥检验检测检疫“国家队”作用,为国家市场监管、口岸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撑,在防控非洲猪瘟、新冠肺炎病毒、“臭脚盐”等重大突发事件以及G20峰会、“一带一路”论坛等重大外交外事活动中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国检科院前瞻性项目布局取得重大进展——服务国家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在天津东丽设立中国检科院天津分院(有限公司);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与三亚市政府联合设立中国检科院(三亚)生物安全中心,成为支撑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服务海南生物安全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与广东省中山市人民政府合作,设立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在特殊食品、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搭建科研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接“长三角三年行动计划”,设立长三角研究院,总投资近20亿元;在重庆设立西南研究院,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安杨凌设立西北研究院,促进与“一带一路”国家农产品贸易往来。
  科研成果的转化,是科研机构普遍关心的问题。
  “我们落实成果转化法,以科研人员激励为突破口打通科研创新‘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出台离岗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系列举措,支持科研人员以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入股参与经营,鼓励专业研究机构通过许可、直接转让、作价入股、技术服务和直接应用等多种方式进行成果转化,成果转化收入全部归部门所有,极大地调动了各研究机构的积极性。”李新实说。
  建立激励机制,让科技成果转化成绩斐然。据了解,该院研发的全自动环境气溶胶生化危害侦测系统部署大兴国际机场,成为海关“无感通关”标志性装备之一;非洲猪瘟荧光PCR及LAMP检测试剂盒,通过了农业农村部组织的非洲猪瘟现场快速检测试剂评价,上市后对我国非洲猪瘟疫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三五”期间,该院科技成果转化直接效益近2亿元。
  “成果转化反过来又促进了科研水平的提升,从而形成了科研与转化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态势。”通过实践,李新实感觉走对了路子。

党建引领履职尽责作贡献
  坚持政治建院,强化党建引领,一直是中国检科院的“重头戏”。
  李新实介绍说,近年来,该院创新党建工作形式,推动党建与业务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开展了支部工作标准化工作,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党建引领结硕果。据了解,近年来,该院食品所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卫检所被评为市场监管系统防疫工作先进集体。
  党建引领还极大地促进了人才培养。李新实介绍说,中国检科院完善首席科学家和首席专家制度,并实施动态考核、能上能下机制;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加强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组织开展“检科大讲堂”“学术委员会系列讲座”以及各类知识讲座活动,不断提升科研人员的学术素养。
  “‘十三五’期间,我院副高级职称以上人数增长41%;硕士以上人数增长51%,培养博士后9人;新增首席科学家1人、首席专家8人,涌现出一批科研新秀;新增“青年英才计划”人选6人;中央直控专家和国家“万人计划”人选分别新增2人和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增4人,新增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提起这些,李新实颇为自豪。
  据了解,在助力脱贫攻坚和援藏援疆方面,“十三五”以来,中国检科院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71万元,以设备捐助、技术服务助推当地产业等方式精准对接,深入推进“党建+扶贫”结对帮扶;选派优秀技术人员援藏援疆挂职,并分别与西藏、新疆市场监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助推了当地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国检科院紧急调运仪器驰援武汉抗疫一线,对接湖北市场监管部门,协助提升检验检测技术水平,助力复工复产,先后免除湖北地区企业检测费用1043万元。
  “北京新发地疫情发生后,我院动物检疫研究团队针对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新冠病毒潜在污染及传播疫情风险,攻克关键技术实现对病毒的精准快速检测,并对水产品传带新冠病毒风险进行评估。大数据中心承接总局进口冷链食品追溯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任务,累计接收流转数据20余万条,接入企业总数超过126万家。”李新实说,“在总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为疫情防控作出了应有贡献。”

□本报记者 郑晓可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