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一张报纸的故事
“春醒桃花开,黄鹂歌唱燕归来”。3月的“女神节”,我和小尊老师也不例外地在微信里互相道了祝福,小尊约我为《中国市场监管报》读报用报版的《墨香惜忆》专栏写篇稿子,应了这个邀约,一些并不如烟的往事,便点点滴滴浮现。
1987年的7月3日,一群意气风发的新闻人,肩负着宣传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使命,用激情和责任捧出了自己稚嫩的作品——《中国工商报》创刊号,于是这张薄薄的报纸,在岁月的河流里一路高歌前行,在报刊如林的市场竞争中羽翼渐丰。2018年12月26日,适应市场监管机构改革需要,《中国工商报》更名为《中国市场监管报》。在现如今的全媒体时代,她也与所有的纸媒一样正经历着凤凰涅槃般的阵痛和新生。
从前日子过得很慢,报纸、期刊和电视是大家了解天下大事、获得各种资讯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为国家工商总局主管的报刊,《中国工商报》在全国工商系统的位置不言而喻,当时在《中国工商报》上若能发个“豆腐块”那老骄傲了,要是发个头条那就和中了彩票一样能乐半年。那时报纸发过的稿子,大家都仔细剪下来粘贴成册,我当时有5大本的A3纸剪报簿。
1997年夏天,各种机缘巧合,我成为《中国工商报》黑龙江记者站的驻站记者。最初写稿子还是写在印着方格子的机关文稿纸上,文稿纸右面还有10公分左右的竖栏,专门留空改文稿。那时候投稿还需寄信件,后来改用传真机传稿子,可编辑部的传真机总是很忙,我就把稿子传真给通联部,由通联部的姐妹们代转编辑部,这个热线传真持续了好几年,一直到电子邮箱的使用,再后来就是QQ线上交流,报社后来还建过投稿平台。而现在,大家工作联络都用微信,联通你我和大千世界,一部手机全部搞定。
报社当时有要求,各省级记者站持证记者每年发稿量不少于10篇,一类稿不少于1篇。还记得2001年我在《中国工商报》上发稿39篇,其中一类稿14篇。自入了行,1997、1998、1999年连续3年获优秀记者表彰,2000年之后便跃升到优秀记者一等奖行列。一路走来,陪伴成长,我从一个新闻小白逐渐成长为行家里手,这期间每一篇稿子经过编辑老师精雕细琢,感觉就是化腐朽为神奇一般。印象最深刻的是我曾写过一篇工商部门发挥职能作用服务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工业走廊的稿子,发在了头版头条,发稿题目是《“一盘棋”走赢“哈大齐”》,编辑老师这一修改,合辙押韵、点石成金,绝妙!
几十年来,报社几代人以思想为笔,激情作墨,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忠实记录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以新闻宣传特有的力量推动了市场监管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见证了市场监管领域改革发展的铿锵步伐。这张墨香四溢的报纸于基层同志们来说更是兼具四重角色——业务工作的导航灯、工作经验的聚宝盆、提高干部素质的大熔炉、展示干部风采的大舞台。因为有这样的良师益友陪伴,一路磨砺成长,历经多个工作岗位,兜兜转转,现在的我又成为省市场监管局新闻宣传处处长。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几十年的码字生涯,不经意间已是早生华发,经常开玩笑说自己是用了一头墨黑的发换取了那黑色的铅字。报社的友人们渐次退休,仍在工作岗位上的老友已廖若晨星,前浪的我们已有了资本可以念叨从前。机构整合后单位整体搬家,清理了不少东西、清空了很多内存,可有一个水晶奖杯——“工商新闻百星·秉笔金星奖”,我一直摆放在办公室玻璃柜里,每天都能看得见,算是最好年华的纪念。
曾经有过相依相伴的日子,便会祝福她永远安好,在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的新征程上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张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