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采写也能妙笔生花
——关于特定条件下非现场报道采写的粗浅认识
出于疫情防控大局考虑,在“非必要不出京”“非必要不出本地”的原则下,如何采写高质量新闻稿件?可以说,这一问题是不少新闻从业者普遍关注的话题。
结合笔者自身最近一个时期的新闻实践,整理几条体会,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期待与各位行家里手共同交流、共同提升。
一是采访之前做好“功课”。
采访之前查阅大量资料,做好充足准备,是老生常谈的事。但在出行不便、不能到达现场一线“身临其境”的情况下,这一“事前”工作需要做得更扎实、更细致。
最近,采访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时,在进入真正的采访环节之前,笔者先是通过网络搜索,查询、整理了大量资料,每个人物的资料都有几万字。然后整理采访提纲,列出拟采访主要问题,做到了心中有数儿。
二是充分利用现代通信“工具”,最大限度还原生动细节。
首先,微信、语音通话、视频通话,为我们提供了更广泛、更多样的沟通渠道。只要同被采访者约好时间,双方交流基本不成问题。尤其是视频通话,可以让我们在与被采访者沟通的同时,深切感受其情绪变化、身边场景。
其次,微信朋友圈是新闻素材的“富矿”。眼下,人们往往把对工作、生活的感悟随手发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小小的微信朋友圈,却隐含着大能量。采访对象的微信朋友圈,其实就是他个人的一本“日记”,记录不仅真实,而且图文并茂,绝对是生动反映其本人各种真实情况的“绝佳载体”。
笔者近期采访人物时,便充分利用了这一“绝佳载体”。在采访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郭娜娜、王潇时,我都是从他们的微信朋友圈里发现了手头资料里没有的生动素材。比如,郭娜娜画的插画,王潇下乡路上用手机拍下的狼群、宿舍里桌上的书籍等。这样的细节,都是被采访者不经意的随手记录,却正是采访者苦苦寻觅的。
三是作品完成后请采访对象“把关”。
“隔空”采访再扎实,毕竟不是在现场得到的一手素材。因此,请采访对象查缺补漏、核实细节尤为重要。笔者“隔空”采访的几篇稿件,都请采访对象再三核实,确保了报道的真实、客观。
能现场采访最好,如果条件不允许,“隔空”采访恐怕是唯一的办法。这就需要我们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创造条件去完成任务。
以上,是笔者在特定条件下对“隔空”采访实践的粗浅认识和体会。期待与更多高手探讨。
□周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