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挑战 勇挑重担
编者按
食品检测是一项对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很高的工作,只有检测人员规范操作,才能确保最终出具的抽检数据可靠准确,从而为后续精准的风险防范提供依据。检测人员在一次次实操中磨练技能,在一次次任务中提高水平,用心用情用力打好食品抽检这一仗。本期《抽检人的一天》聚焦北京市门头沟区食品药品安全监控中心两位工作人员两次难忘的检测经历,有风险,有考验,更显使命和初心。
一张来之不易的“满意”验证书
我来到门头沟区食品药品安全监控中心工作已将近四年。在中心工作的这些日子里,我始终牢记保障食品安全的初心,不断学习,认真做好食品检验工作。
监控中心作为一个对检验结果准确性要求很高的实验室,日常的管理非常严格,进入实验室进行检验前要穿戴好专用工作服、防护口罩和手套,以确保人身安全。实验用到的仪器设备和标物试剂都需要定期进行维护保养与期间核查,以保证仪器设备和标物试剂的有效性符合标准,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了对出具的检验报告数据认真负责,持续提高实验室的检验能力与技术水平,中心食品检测室工作人员每年都会参加外部能力验证,但去年参加的“食品中的蛋白质测定”能力验证项目却让我有些抵触,因为这是我感觉危险系数最高的一项实验。
首先要往称好试样的消化管中各加入20mL的硫酸溶液与催化剂,接着将消化管放置在消化炉中,持续升温到420℃,直至溶液变为澄清的淡绿色,代表样品已经消化完全,这一过程耗时近四个小时。样品消化这一步骤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气体,若不小心吸入身体会对健康造成危害,这时就需要打开排风机,在通风橱内操作。伴随着排风机轰隆隆的启动声音,令我害怕的操作步骤要开始了……
随着消化温度逐步升高,样品溶液会剧烈沸腾一段时间,这期间会有一些未消化完全的样品附着到消化管的内壁上,呈黑色颗粒状。这时就需要我手动将这些黑色物质振摇下来,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使样品消化不完全,导致实验结果偏低。
此时,我就要戴上手套,一根手指抵住消化管上方的漏斗,其余四根手指紧紧地握住消化管,缓慢而轻柔地晃动消化管,使溶液将壁上的黑色物质冲下来。伴随着“呲呲”的声音,我把通风橱拉到最低,生怕一个不小心消化管内的样品溶液迸溅到身上。这个振摇步骤要重复操作很多遍直至样品消化完全,我站在几百摄氏度的消化炉前,摇的额头冒汗、手臂酸痛,但为了保证能力验证顺利通过,我耐心地将一个一个的消化管处理好。
消化完成后的步骤就相对简单了,等待样品溶液冷却后,用凯氏定氮仪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蒸馏,收集馏出液滴定至终点,最后记录实验数据,计算结果,再将结果上报,然后就是漫长又忐忑地等待结果。
当我收到能力验证结果通知书,看到上面的“满意”二字时,内心终于长长吁了一口气,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选择一个职业并为之不断地努力,虽然有时自我感觉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完善,但我始终认为努力奋斗的过程也是一种幸福!
□汤 蕊
一次疫情隔离点的快检保障
2020年3月25日,按照区局部署,我与同事到门头沟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龙泉宾馆开展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疫情发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作为一名食品检验人员,自己能为这场疫情防控战做些什么。这次,终于有了机会。
龙泉宾馆作为门头沟区新冠肺炎防控隔离场所,承担着在疫情防控期间境外返京隔离人员的饮食保障。为确保隔离人员的用餐安全,我们现场对禽畜肉、蔬菜两类食品进行了快速检测实验。这是我第一次在现场进行食品快检操作,尽管前期准备充分、检测项目熟悉,但在称量时我的手还是有些颤抖。我小心翼翼,并不断地提醒自己一定要规范操作,确保结果准确可靠。在第一个项目完成后,我和同事将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相同的检验结果让我们都松了一口气。看得出来,有多次现场检测经验的同事也有些紧张。现场检测结束后,餐饮科工作人员又抽取牛奶和面粉两种食品,委托监控中心进行常规风险监测。经过监控中心检验人员两天一夜的不间断实验室检验,两个品种的部分检验项目也很快有了结果且均为合格。
尽管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这次特殊的保障工作依旧让我记忆犹新。这带给我的激动和紧张更是时刻的提醒着我,无论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还是日常的监管工作中,作为一名食品检测人员,我都应当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让百姓吃得安心吃得放心。
□张 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