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重生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开展小作坊整治推动茶产业提档升级纪实
蒙顶山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公元前53年,西汉道人吴理真将七株野生茶树移植四川雅安蒙顶山五峰之间,开人工种茶的先河。唐朝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蒙顶山茶荣登皇室正供茶名录,从此延绵1200余年,日益葱绿。
1958年,毛泽东同志就蒙顶山茶作出批示:“蒙顶山茶要和外国友人见面,要和广大人民群众见面!”
本世纪初,蒙顶山脚下的原名山县茶叶种植面积从原来的5万亩逐年扩展,直至现在的35万余亩,全县90%以上农民从事与茶产业相关的工作,75%的农民从事茶叶生产,茶产业成为名山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快速发展背后的无序竞争
记者在名山区街头一间小茶馆再次见到骆先生的时候,他显得有些落寞。要知道,就在10年前,他还是名山区茶叶市场的风云人物。
10年前,正是名山区茶产业发展最为蓬勃的时期。当时刚刚三十出头的骆先生决定放手一搏,在茶叶营销上干出一番事业。他兴建了自己的茶叶加工厂,直接从农户处收购鲜叶加工各种茗茶。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造销售奇迹,他不惜以低价销售、先货后款等方式吸引省内外客商。
然而,骆先生生意越做越大的背后,却是周转资金的严重不足。山穷水尽时,债台高筑的他最后被债主起诉,成为被限制高消费的“老赖”,至今还没“爬起来”。他一直觉得,自己是当时茶叶市场激烈而无序竞争的受害者。
直至2019年,名山区尚存大小茶叶生产厂和作坊1000家,有村庄的地方就有茶叶加工作坊,有茶园的地方就有茶叶加工点,但其中持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仅67家,大多数无证经营的小作坊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此外,由于缺乏品牌意识,绝大多数茶叶在经过初加工后都实行散装销售,鲜叶大量流向省外,名山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原材料加工供应基地,产品附加值低,难以体现“蒙顶山茶”的真正价值。
小作坊整治促进茶产业提档升级
2019年,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启动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治理提升工程,雅安市名山区茶叶小作坊被列为“全省食品小作坊治理提升示范试点”。
在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和雅安市市场监管局的指导下,名山区市场监管局根据区委、区政府战略部署,牵头制定了《雅安市名山区茶叶加工企业清洁生产标准》,聘请专业团队科学编制《名山区茶叶加工企业空间布局规划》,出台《雅安市名山区北部(黑竹)茶叶集中加工园企业入园标准》等,组建工作专班深入企业解读政策,组织精干力量开展全面清理建档工作,确保辖区内备案小作坊100%建立监管档案。
赵磊和程良今年三十出头,都是土生土长的名山人,已在茶叶生产经营上摸爬滚打了10多年。记者见到他们时,他们正在名山区黑竹茶叶集中加工区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内讨论如何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
作为去年12月进入集中加工园区的首批经营者,赵磊向记者坦言,搬进茶叶集中加工区有压力,但也充满希望。“过去在自己的作坊里,由于躲避政府检查,都是等到深更半夜才生火炒茶,收回来的鲜叶因未及时处理,加之炭火温度难以准确控制,以及夜间视觉感观的差异,做出来的茶叶品质确实难以保障。现在,搬进规范化厂区,以电为能源,就大不一样了!”
今年春茶季节是他们进入园区生产的第一个旺季,每天能加工鲜叶1万公斤左右,预计今年销售额可以超过4000万元,产能和销售额比过去大幅提升。
落户黑竹茶叶集中加工区的“闻春茶叶”老板罗亚超刚刚送走从上海来的客商。“以前我们都是把外来客商引到城里最好的茶楼谈生意,从不敢把客人带到自己的小作坊,怕客人看不上我们的生产环境,把生意谈黄了。现在,我们不仅都请客人到厂区办公室,还邀请客商到生产厂房现场观摩,很多客人当场拍板订货!”“进了集中加工区,也得到了更好的监管和指导!”罗亚超指着桌上一份《蒙顶山茶生产标准》告诉记者,市场监管局的同志刚刚就食品安全、商标注册等方面来作指导,帮助规范经营做强做大。
据了解,由名山区投资,先后在成雅工业园、新店镇新坝村、黑竹镇莲花村、前进镇金龙村分别规划建设4个茶叶集中加工区。目前,黑竹茶叶集中加工区已经投入使用,新店茶叶集中加工区即将运行,其他两个茶叶集中加工区建设正如火如荼。4个集中加工区建成后大约能容纳80家茶企,产值20亿元以上。
名山区市场监管局结合全区茶叶企业转型升级重点,制定出台《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茶手工制作坊认定管理办法》,着力培育打造工匠精神;计划转型发展手工茶作坊100家,突出地域特色、非遗传承、精品美食等;积极融入文旅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等,推动建立融合特色食品、文旅品牌;着力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小作坊样板间,实现小作坊向“小而美、小而精、小而优”转变,使之成为茶叶生产加工小作坊提档升级、规范提升的新亮点。
随着乡村经济振兴的步伐加快,名山区正逐渐走出一条茶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现在整个名山区,95%的土地上种的都是茶树,种植面积达到35.2万亩。2020年,名山区向市场提供各类干茶成品6万吨,相当于全县每个居民卖出了400多斤干茶,年综合产值达65亿元以上。全县28万城乡居民,人均因茶增收1万元以上。依托茶产业,名山区还涌现出不少亿元乡、亿元村。
□本报记者 颜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