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党建“新媒体+组织生活”路径浅探
伴随5G技术的应用推广,媒介网络化、信息数字化、传播全球化形成的多元化媒体环境,给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注重将新媒体的创新因子融入经常性组织生活,让传统党建载体对接时代数据链,创新开展“指尖上的党建”。
“新媒体+组织生活”的基本内涵
“新媒体+组织生活”是传统组织载体与新兴网络技术的融合,是“红”与“蓝”的碰撞。这里的“红”是政治本色,代表传统优势,体现为基本组织生活制度的有效落实,精髓是党领导一切的根本原则,这是组织工作的不变基因。
“蓝”是网络底色,代表时代特征,体现为由信息科技革命带来的“蓝海”广阔前景,核心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信息资源整合等技术,实质为组织工作所处的时代环境,这是新时代组织工作的源头活水。
“新媒体+组织生活”,意指组织工作本体和新媒体载体有机结合、功能耦合、深度融合。根本目的是在新媒体条件下充分释放传统的最大优势和最大效能,确保党的组织制度有效落实、高质落实、精细落实;核心本质是推动党务工作思维理念、运行模式、指导方式、方法手段与时俱进。
新媒体环境下组织生活的新特点
在新媒体驱动下,传统组织生活面临着许多新特点、新情况、新挑战,为我们全面加强、创新开展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新机遇。
一是可视化、沉浸式的表达方式,可以让组织生活更加真实、更具实效。这些技术可以广泛地运用到当前的组织生活中去,将声音、光影、视频融入党课课堂,将VR等技术融入党史展览,让党员在学习教育过程中形成深入透彻的理解感悟。
二是精确化、个性化的供给方式,可以让组织生活更有质量、更有侧重。新媒体的优势之一,就是其可以实现为每名党员量体裁衣制定“组织生活套餐”,精准掌握党员队伍的现实困惑和思想反映,差异化设置多个选题的党课教育课堂。
三是服务式、立体式的带动方式,可以让组织生活更加广泛、更加延展。与传统形式不同,新媒体所带来的传播方式可以更具趣味性,体现服务性,具有立体性。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立体多维的传播可以带动党员的广泛参与,拓展延伸线上党建生活空间,形成网络社群效应。
新媒体在党的组织生活中的路径探索
准确把握新媒体时代党务工作特点规律,积极探索推进“新媒体+组织生活”进入实践的科学路径,可以促使国有企业党务工作不断借网发力、依网弘扬。
一是理论武装依托网络“大学校”强化。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使理论学习资源更丰富、效率更快捷、辨析更深刻。充分运用这一特点,搭建网上学习平台,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旗帜,使理论武装更加鲜活、更接地气。
二是群众路线依托网络“大社区”践行。新媒体的交互性,让走好群众路线更主动更便捷。积极开展网上学习、网上调研,促进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使红色资源充满网络空间。
三是创新发展依托网络“大平台”支撑。注重运用大数据对党务工作辅助决策功能,梳理分析青年党员、公众号粉丝等层次结构、兴趣爱好、认知需求和接受习惯,有的放矢开展“点穴式”“精准式”党务工作,提升工作效能,促进工作落实落细、入脑入心。
“新媒体+组织生活”的思考启示
“新媒体+组织生活”是一个创新性实践课题,深入推进这一理念落地见效,需要解放思想、敢于担当,力戒空谈、大胆实践,注重在以下五个方面深化用力:
一是坚持理念为先,以网络思维担当时代课题。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开放自信的态度拥抱时代,才能使政治工作走出新路、焕发生机。
二是坚持内容为王,以网络精品传递核心价值。要根据青年党员多样化需求,坚持原创道路、精品路线,盘活内网外网优质红色资源,广泛开展原创、微创、众创活动,制作推出延续式、集约式、高品质产品,形成富有时代特色、适合网络传播的教育内容体系。
三是坚持平台为基,以网络技术激发传统活力。要跟进研判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紧盯虚拟空间活动,主动进入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以及主流媒体和各大门户网站等应用平台,用鲜活形式表达严肃主题,使党务工作不仅走进网络而且引领潮流。
四是坚持机制为要,以网络规范鲜明工作导向。健全安全监管机制,动态监控网上舆情信息,定期发布用网“公约”,引导员工科学识网、依法用网、安全上网,营造健康文明环境。
五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网络主体集聚发展动能。要充分调动广大党员这一主体力量,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为党务工作创新发展最大限度凝聚智慧力量。精准“把脉”青年党员的认知特点,在紧贴需求中因势利导,抓住所思所想所盼,挖掘拓展网上办公、网上教育、网上问政等服务功能,努力形成正能量相互传导、实效性叠加倍增的良好局面。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储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