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法治”:跨学科食品安全法治教育的观察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6月09日 A8 版)

  食品安全科技、食品安全法律与食品安全文化的刚柔并济,被视为实现“食品安全等于行为”的优化路径。就食品生产经营者而言,他们既是食品科技创新的引领者,也是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承担者。与此同时,基于外部规范的合规管理和促进内部转换的文化建设,也持续驱动着食品生产经营者以食品安全为底线的逐利选择。反之,滥用科技、漠视法律、缺失文化,就会在“产出安全食品”的前线环节引发食品安全隐患,乃至造成人为的实质性危害。鉴于此,交流、培训、教育等增强意识、转变行为的能力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当借助不同形式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时,交流可多元、培训讲技能、教育重引导各有优势。

食品安全进校园
  食品安全法治建设已通过制度安排来强化教育的引导作用,例如,根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5条规定,国家将食品安全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内容,普及食品安全科学常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高校的专业教育通过输送学科知识来服务社会分工,且其定位与取向受到不同时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水平的影响。这亦是当前食品安全教育提倡跨学科、组合式、应用型发展的背景。
  一般而言,食品安全专业往往指向食品科学,毕业后,该专业学生有很大可能成为食品行业的从业者,也需要食品安全知识来便利知情选择。基于前者,该专业学生常以“食品学人”进行自我定位,以鞭策自己为未来的就业夯实专业基础。长期以来,食品安全法治作为补充知识被融入食品科学的专业教育。随着法律干预的日益强化,辅助性的专业法学教育日显重要,继而促成了法学的跨学科整合。以笔者尝试的面向本科生的跨专业食品安全法治教育为例,学生们的反馈也证实了法治教育的专业性与警醒性,有助于增强未来就业者的规则意识。
  农业类高校的食品安全法治教育亦表明,“农学人”亦是该项专业教育的重要学子。源头防控是食品安全治理的基本原则之一,然而,与技术应用与经济发展的专业导向相比,现有教育尚未重视食品安全及其关联的法治要求。因此,农学专业关联的农药、兽药研发应用,又或者动植物的养殖种植,也需要教育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包括关联的法治教育。

食品安全法治教育
  基于跨学科的食品安全法治教育实践,高校内的食品安全法律知识普及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实现意识到行为、行为到习惯的养成。
  第一,从专业认知到跨学科扩展,见树见林。问题的复杂性是多学科合作、跨科学整合的客观基础。食品安全人人有责的认识正是基于客观实际形成的共识。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高校也身兼多重角色,包括校园食品安全的责任人、食品安全知识的施教者。如上所述,高校已经开始探索跨学科的教学改革。对于学生而言,专业的深度在于解决具体问题,扩展后的知识宽度则提供了看待问题及其解决之道的多维视角。当前实际表明,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点一直在前移,从终端产品的检测到基于过程的管理再到产品成分的设计。这意味着强制性的食品安全规范已经覆盖食品从设计到消费的全生命周期。即便科技关注创新、商业关注盈利,最后成型的技术应用或者商业模式在识别、解决发展问题时,亦需要考虑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相关的规范要求。也就是说,无论是从事食品研发还是过程控制,关联的责任人亦需要规则意识来确保行为的合规性,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从理性交锋到共识渐成,兼听则明。无论是个人的消费经历还是曝光事件,食品安全教学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反思,这包括了被食品安全谣言、虚假宣传误导的错误认知。跨科教育结合多学科、多专业的学生参与,不仅为学生的知识积累提供了拓展契机,也为学生学以致用的专业分享提供了参与机会。例如,日后的角色分工和利益冲突可能导致不同的观点取向,但思辨能力与开放性思维可为跨界交流提供基础,在诉求自身观点的同时也对他人的意见更具包容性和倾听可能。
  第三,从感性偏好到价值守护,食为民天。随着我们改造食品体系的能力不断提升,食品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无论食品的形式或者消费的方式如何更迭,食品及其背后关联的人情世故依旧是每个人的生活组成。另一方面,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健康担忧让我们在喜爱食品之余,也伴随着恐慌感。当食品安全法治的发展意在守护公平、正义等社会价值时,与之相伴的历史传承、国际对比,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基于法治的治理,实现食品供应链中的分配公平、人权保障等。
  由此可见,大学教育“立德树人”的作用要通过智育、法育、德育等多管齐下,为未来农业和食品行业就业者提供包括法治在内的食品安全教育,以专业教育的意识引导、行为养成来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孙娟娟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