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还是变魔术?老年人须警惕“伪科学”骗术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06月30日 A7版)

  最近,一个“清水变豆浆”的“变魔术”视频上了热搜。
  视频中的西装男举着一只水杯,神秘地说会马上把清水变豆浆,只见杯子开始冒蓝光,泛起气泡,水开始变成奶白色……
  可想而知,这种“高科技”震住了一些现场的叔叔阿姨。“叔叔您是在录像吧?最好不要这样,会影响分会场的信号传输。”西装男一边撕着一小包“保健品”,一边淡定地说。
  这个由河北衡水警方破获的利用“保健品”诈骗老年人钱财的系列案件,涉案金额达600余万元,千余名老人被骗。
  据了解,这个团伙免费送鸡蛋、开讲座、免费体检,忽悠老人参加活动。活动期间,该团伙利用“清水变豆浆”等把戏,鼓吹“保健品”的功效。最后“专家”现场鼓动,4盒送13盒再送俩杯子,同时事先安排好“托儿”进行抢购,诱骗老人掏出多年积蓄。
打着“高科技”幌子的往往是骗子
  分子肽、量子水、干细胞、基因……
  为啥“碰瓷”高科技骗人屡试不爽?这真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老年人对科技产品的认知速度赶不上科技发展的速度,巨大的信息差让骗子打起制造科技概念诱导老年人消费的主意。方法也很简单,什么科技概念新就利用什么,什么科技普及率低就利用什么。甚至还有骗子在落网后告诉警方,自己会购买道具制造“高科技魔术”欺骗老年人。
  能治疗疾病,能年轻十岁……这些被夸得天花乱坠,看上去非常高科技的“保健品”,真有那么厉害吗?
“高科技”诈骗一般会先借个壳
  骗术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虚假宣传。谎言需要借壳。根据目前披露的整治“保健品”虚假宣传案件,我们会发现,骗子往往会在高级酒店租一个大厅或在公司会议室进行会销,通常还会备一两名“名医”坐诊。老人入场后将接受“名医”讲课“洗脑”。一般骗子会先渲染公司实力有多强,例如,与××大学医学院达成战略合作、名医名气及治疗成功案例等。讲座形式虽老套,内容却不断升级——引入很多生物科技、激光治疗等时髦概念。
  最近,四川省消委会就披露了去年9月的一个案例。84岁的戴先生到四川省消委会投诉称,夫妻2人去年6月参加某老人工作站组织的洪雅七里坪3日免费游活动,期间听了“肠道菌群”健康讲座,经过“一对一”询问、诊治后,2人购买了3个疗程的调节肠道胶囊,共计5.04万元。一个疗程1.68万元,却只有16粒胶囊。胶囊不仅没有达到宣称效果,而且是“三无”产品。
  今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市场监管局披露了立案查处的3起涉嫌针对中老年人的保健食品虚假宣传案件。执法人员发现部分保健食品经营者采用随街散发广告小册子的形式发布内容虚假、夸大宣传的广告。在一份标示产品名称为“清宫长春胶囊”并落款“颈复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广告册子上,含有“百岁长寿方”“只吃一种药治好一身病”等表示功效的断言和保证用语。另一份标示产品名称为“白云山力加寿片”的广告册子里,含有“白云山第一方”“80岁人群吃了多活20年,安享晚年”等表示功效的内容和保证用语。
  北京市丰台区市场监管局曾查处一起案件,讲师在会销中通过幻灯片向老人介绍体检流程,经过仪器检测后,会出来一组分析图,上面记录人体主要血管,头部颈部的健康状況。骗子们通过这些所谓的高科技手段让老人们深信自己确实患有重病,接下来再推销“保健品”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如何打破“伪科技”编造的“海市蜃楼”
  “保健”市场领域日益成为虚假广告、虚假宣传的重灾区。
  骗子抓住老年人寻求健康的迫切心情,制造焦虑,构筑健康治病的海市蜃楼,老年消费者除了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保健食品及药品,认准蓝帽子标志这些基本操作之外,见到“最新技术”“高科技产品”“祖传秘方”“迅速起效”等宣传语时,要增强防骗意识,保持理性,不跟风购买,不轻信商家单方面的宣传,多渠道了解产品知识,对于自身难以分辨的,可向亲朋好友或是市场监管部门、消协组织咨询。
  想要查询购买的保健食品是否备案注册,或者是想查询生产厂家是否正规,还可以登录市场监管总局官方网站“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查询。

□亦 鸣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