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这类过敏症状,你找对食物了吗?
——“食物致敏原的管理与产品创新”论坛侧记

相传在大西洋中的加那利群岛有一种美丽的金丝雀,它对一氧化碳敏感程度是人类的几十倍。19世纪,英国威尔士地区和法国北部的煤矿工人下井作业时,都要手提金丝雀鸟笼,如果金丝雀出现不安或窒息,工人就会迅速撤离。
曾有人说,食物过敏宝宝的身体里,藏着一只敏感的“金丝雀”。
最近,本报记者在一个专业论坛上,对这只“金丝雀”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4月26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携手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在北京召开2023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在这场食品界盛会中,“从理论到实践——食物致敏原的管理与产品创新”论坛,引起了记者的格外关注。
此次论坛的研讨重点之一为麸质不耐受人群的膳食食品,记者围绕此题撰文,以期对过敏儿童家长有所帮助。
什么是麸质不耐受?
麸质(英文名Gluten)又称面筋,是存在于小麦、大麦、燕麦等粮食作物中的蛋白质复合物,也是食品工业中使用较多的食品成分之一。麸质蛋白则是小麦、大麦、黑麦等谷物中主要的蛋白。
面条、糕点、面包是我们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食物。但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却不能随意食用这类食物。因为一旦食用含麸质的食物,就可能引发乳糜泻,出现过敏症状,甚至造成休克。这也就是所谓的麸质不耐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食品科学技术室副主任黄建在论坛上介绍,相关研究表明,麸质不耐受患病率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5%。我国以面食为主的北方乳糜泻发病率比以稻米为主的南方高12倍以上,总发病率在1%左右。
一项针对江西省普通人群食物过敏流行病学的研究同时显示,该省8.2%的儿童对食物有不良反应,儿童和成人自述小麦过敏患病率分别为0.1%和0.03%。
由此,建立我国无麸质食品科学管理措施,满足特定消费者特定需求已经成为业界共识。
如何应对麸质不耐受?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艳指出,麸质相关疾病是指由免疫系统介导的对麸质的不良反应,包括乳糜泻、lgE介导小麦过敏、非乳糜泻的麸质敏感。其中,乳糜泻发病率约为0.5%至1%。“建议乳糜泻确诊患者终身严格遵守无麸质饮食,lgE介导小麦过敏确诊患者则避免接触任何形式的小麦。”陈艳说。
对此,黄建也认为,终身食用无麸质食品是治疗乳糜泻的可行方法。
陈艳进一步指出,目前我国关于麸质不耐受人群饮食的认知教育欠缺,消费者对麸质的概念较为模糊。即使罹患麸质不耐受相关疾病的人群了解自身疾病产生的原因,但由于国内目前尚未制定麸质不耐受相关食品国家标准,市场上该类食品匮乏,也很难买到适用的国产相关食品。
“麸质不耐受人群膳食食品是国民营养改善与健康促进的客观需求,切合‘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呼吁出台麸质不耐受人群膳食食品国家标准,进一步普及相关知识,为食品行业生产研发、监管部门有效监管提供依据。”陈艳表示。
无麸质食品是什么?
我国目前尚未出台无麸质食品产品相关标准。据相关信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简称CAC)《麸质不耐受人群的特殊膳食标准》明确:无麸质食品是不含麸质或麸质含量低于20mg/kg的食品,包括天然无麸质食品和麸质食品替代品。欧美、加拿大与CAC规定一致。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对无麸质食品中麸质限量要求是10mg/kg。
2021年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无麸质产品市场规模达59亿美元,同时预计从2022年到2030年将以9.8%的复合增长率扩张。
据相关信息,在欧美国家,很多超市都专门划分出无麸质食品专区,去餐厅吃饭时,菜单上也会标明是否含有麸质。
目前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都在进行无麸质饮食,而这已经形成一个价值数十亿元的食品产业链。在国内,义利面包此前提出“零麸”无麸质面包和“零麸”无麸质马芬蛋糕,且两款产品通过北京冬奥组委指定机构NSF的无麸质认证(不超过15mg/kg)。
无麸质食品更健康吗?
在市场需求刺激下,不少人把“无麸质”作为一种更健康的饮食方式。
然而食用无麸质食品真的是一种更健康有益的饮食方式吗?
《西班牙人报》网站曾报道一则相关消息称,根据目前的数据,全世界约有1%的人患有乳糜泻或面筋不耐受症,剩余99%的人口无论出于任何医疗原因都无需食用无麸质食品。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常务副主任王良录指出,如果没有乳糜泻等疾病则无需食用无麸质食品,应区分开麸质不耐受和单纯的胃肠道疾病,再作针对性治疗。
“无麸质饮食并不等于更健康。”黄建表示,无麸质食品不仅脂肪、糖、钠含量高,且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低,易带来营养不均衡等问题。同时因食物本身缺少“筋骨”,老化速度快、货架期短,加工成本高,工序更复杂,价格比普通食品高出3至10倍。无相关疾病和需求的消费者,没有必要食用无麸质食品。
他同时呼吁,要正确树立饮食消费观念,杜绝滥用无麸质概念。
□本报记者 宿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