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全面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
本报讯 云南省市场监管局聚焦数字赋能、信用赋能,推行“通用+专业”融合应用,全面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切实提高监管效能。
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信用赋能机制。云南省市场监管局先后印发《关于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的实施方案》《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加强重点领域信用监管实施方案》《专业领域分级分类指标体系建设工作计划》等文件,做到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为推行“通用+专业”融合应用、全面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和信用赋能提供制度机制保障。
归集信用信息,夯实数据赋能基础。云南省市场监管局按照“应归尽归,全量归集”要求,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云南),全面、及时归集市场监管系统企业登记注册备案、日常监管等10类基础信息;整合归集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市场监管重点领域、专业领域12类企业信用风险信息。目前已全量有效归集市场监管系统企业风险信息6328.33万条、省州县部门涉企信息787.11万条,为企业信用风险精准画像提供数据支撑。
建设管理系统,构建通用指标体系。云南省市场监管局于2022年3月16日建成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系统,全省现有112.21万户企业实现自动分类,分类结果每月动态更新;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全量推送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与抽查对象名录库对接。
强化融合应用,推进专业领域全覆盖。云南省市场监管局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与专业领域监管有效结合,构建“1+ N”专业领域分级分类监管体系,推动药品生产流通、化妆品生产、食品生产、餐饮服务、特种设备、计量、认可检测、知识产权等市场监管全领域分级分类监管。今年该局将全面建立化妆品生产企业、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企业、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磷肥生产企业、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和专利代理机构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实现专业领域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全覆盖。
强化结果应用,推进风险监测预警。云南省市场监管局坚持“共享共用”原则,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有机融合。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在制定“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抽查计划时,根据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合理确定、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和频次,实施差异化监管。2022年按照3%的企业抽查比例,云南省结合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对全省27913户企业开展“双随机”监管,C类企业问题发现率达40%,D类企业问题发现率达49.84%,问题发现率显著提升。针对严重资不抵债、一址多企、许可证过期等特殊风险,云南省市场监管局建立21种监测预警模块,为实施精准靶向监管,推动从无差别、粗放式监管向差异化、精准化监管转变提供保障。
□王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