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家乡的歌者
——读新疆市场监管干部冯忠文散文集《挽着故乡行走》

艾青先生在诗作《我爱这土地》中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散文集《挽着故乡行走》掩卷之余,我感觉到此书作者冯忠文与艾青先生类似的心情,也体会到这本散文集带来的意境。
冯忠文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一名市场监管干部,也是自治州作家协会副主席。他的多篇文学作品,笔调自然流畅,词语格调高雅,内涵意境深远,无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的享受。说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有的人可能陌生,但一说到楼兰古城、秘境罗布泊、博斯腾湖、巴音布鲁克大草原,却无人不晓,而这些景区都坐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作家冯忠文就是喝着这里的水,在这片泥土中跌打滚爬长大的。他从骨子里深深地爱着这片故土,在自己灵魂深处打着解不开的结。由是,他将这种情结凝聚于笔端,自然而然地在文字中流露出来。
这部《挽着故乡行走》散文集,纳入国家出版基金“一带一路”大型系列丛书“新疆是个好地方”,共计二十三万字,分为《脱贫攻坚·人物》《城市风光·记忆》《山川河流·人文》《辽阔疆土·风光》四辑,收入极具地域风情的散文随笔62篇。无论是独具特色的人文,还是异彩纷呈的风光,都能体味到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热爱。当我感知着《哈拉洪村桑葚甜》,浸沉于《不眠之夜》,置身于《巩乃斯听雪》《巴伦台看山》,迷恋于《多情的山水那拉提》《喀什噶尔古城探秘》,从字里行间无不感受到作者的真情流露和对家乡的赞美。正如作者所说:“把家乡当成诗,自己就成了诗人;把家乡当成画,自己就成了画家。”
这部作品率先登场的是《人物》篇,作者娓娓道来的表述,让我认识了攻坚脱贫的领头羊,了解到党的基层干部是如何帮扶村民脱贫致富的。带领新塔热乡村民大搞庭院经济、实行精准扶贫的乡领导张军,“走进柴草院,和每位贫困户见面,拉家常,解民情,掌实情”;石榴籽风情园“和、静、清、爽”愉悦感的体味,背后浸透着牛晓波、简生有等包联干部的心血,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苏哈特乡村游”“哈拉洪村百果园”“生态防护林”,都闪现着一个个为党爱民的光辉形象……作者朴素又饱含深情的文字中,让人感知到满满的正能量。
冯忠文的作品需要品,需要咀嚼,需要回味;囫囵吞枣、水过地皮湿,是感受不到个中滋味的。夜深人静,思绪跟随他《漫步天鹅河》,感受到“夜幕中的天鹅河,褪去了白天的浮华,显得宁静而秀美,相对于白天的躁动,更多了一丝浪漫、温馨的气息……”而走近他的《不眠冬夜》,则是另外一种情景:“今夜无眠,浮躁被冬夜的幻想赶跑,觉得心那么大,包容时空;又那么渺小,犹如一颗飘荡的微尘和柳絮。或大或小,或远或近,意念交织。夜深,寂静,只有墙上的钟表在嘀嗒嘀嗒地和着起伏的思绪。”
冯忠文作品的美,可谓无处不在。《故乡的河》里有,《故乡的冬天》里有,《巩乃斯之夏》里有,《梦回草原》《草原之夜》《神韵博斯腾湖》中也有,无不弥漫着诗情画意。《和谐静美之乡》,让我“爱上和静,爱上了这里清晨的曙光,爱上了这里的晚霞,爱上了波光粼粼的河流,爱上了芳草连天牧歌悠扬的草原,爱上了风景这边独好的隽永,爱上了东方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古朴”;《高原夜色》,让我领略了“淡淡的月光轻轻地洒落,月光下,那绿茸茸的小草就如刚刚在牛乳中洗过一样,静静地吐放着幽香,偶有几声犬吠,隐隐传来,那声音,像舒卷的轻纱,像幽咽的泉流,在这清凉的夜色中悠悠回旋”。如此这般意境,怎能不令人回味无穷呢?
《风光》篇最让我欣喜不已,从中感受到独具特色的新疆风光。《尉犁,都因走过而美丽》中,作者以“春、夏、秋、冬”四部曲的形式,分镜头将尉犁的一年之美跃然纸上,激起读者对这片山情水韵的无限向往。《行看且末》在“相遇天边且末,相遇就是缘分,切莫错过且末”的题记中拉开序幕,“且末古城遗址探秘”“昆仑古村览胜”“天边且末”依次登场,三处特色彰显出来,用词之精到,概括之准确,充分体现出他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这部散文集将乡情巧妙地蕴藉于人物、民俗、风光之中,让世人知道了这片土地、这些人物、这些风情,更勾起了人们的无限向往。能做到这一点,正是源于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爱。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