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抽检撬动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机制落实有效防风险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3年09月14日 A4 版)

  编者按
   9月8日,市场监管总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文主持召开食品安全工作调度会。其中强调要大力推动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有效识别风险,发挥好抽检监测“千里眼”作用。自去年以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研究贯彻总局重点工作要求,以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为主线,加快推进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实,努力防控食品安全风险。如何以防风险为支点,强化食品安全抽检工作,推动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实?本期专门选取一篇地方来稿,供各地交流参考。

  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是完善责任体系、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抽检监测作为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抓手,在推动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机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找到切入点?笔者现结合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谈几点看法。

以抽检撬动责任落实
  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食品抽检以事后监管的形式,对以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为关键内容的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机制落实,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责任倒逼。抽检主要是对市场上销售或即将上市销售的食品产品开展抽检,抽检结果合格或者合格率高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两个责任”落实得好、食品产品质量管控严格。反之,抽检不合格率高或者问题较为集中,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两个责任”落实较差、安全风险尚未完全消除。从这个意义上讲,抽检是检验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是否落实到位的一块试金石。
  靶向指导。食品抽检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品种、重点项目,着力排查和发现风险隐患。对问题较多尤其是连续抽检不合格的企业、产品和领域,市场监管部门需要加大监管力度,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抽检结果为进一步强化监管提供了重要的靶向支撑,是对责任主体进行分层分级管理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处置有效。“两个责任”机制的落实落地能为抽检提供重要的“后援支持”,尤其是对于抽检发现的问题,能够通过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推动抽检“后半篇文章”做深做细做实,确保核查处置工作有效实施,确保排查发现的风险隐患有人管、管到位、能消除。

建机制有效防风险
  当前,食品安全工作在统筹安全与发展、活力与秩序、守成与创新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一些风险隐患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要确保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应着力强化食品安全抽检和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的有机融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要着力建立完善五项机制。
  信息通报机制。要把抽检结果信息作为重要的工作资源,利用各种“短平快”方式及时通报包保干部和包保主体。特别是抽检发现的不合格信息和重大风险信息,要作为指导生产经营主体开展防风险、保安全、守底线的重要依据。
  风险会商机制。要依托已建立的定期会商制度,对抽检发现的食品生产经营领域的突出风险,加强分析研判,特别是要对连续抽检不合格的企业和产品制定风险清单或风险列表。指导企业切实把问题查清、把原因找准、把措施落实,开展靶向核查和扎实整改,防止形成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分类管理机制。用好抽检结果信息,对连续多年抽检保持较高合格率的食品企业和产品,适当减少抽检频次。同时,按照风险管理和问题导向的原则,对抽检发现的问题,在分析研判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风险清单,明确风险类别和等级,以点对点方式指导开展分类施治。
  帮扶指导机制。要结合开展“万人进万企、服务促发展”等活动,注意跟踪抽检不合格食品生产企业,把严管与服务有机融合,注重发挥专家团队和技术机构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组织食品安全专家进企业开展“巡诊”活动,深入查找重点品种不合格问题易发多发原因,指导企业落实防控措施。对一些连续抽检不合格的“老大难”问题,指导帮扶企业淘汰工艺落后产品,研发生产安全的、质量高的产品,推动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机制有效落实。
  责任约束机制。借力落实党政同责和绩效考评要求,充分运用各种手段,会同有关部门督促企业从防控风险的角度高度重视抽检排查发现的风险隐患,尤其是抽检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工作,适时组织开展督促检查,对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落实,切实做到“五个到位”。对产品连续抽检不合格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开展责任约谈,进一步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增强法治观念、自律意识、安全意识,以此推动末端发力终端见效,确保食品抽检与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机制的有机融合。

□四川省市场监管局食品抽检处 肖永琦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