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五点发力”推动治理行动落地见效
本报讯 安徽省市场监管局着力从“锚定一个目标、提升两个能力、采取三个步骤、突出四项重点、创建五项制度”等五个方面发力,推动全省集中用餐单位食品安全问题专项治理行动落地见效。
锚定一个目标。该局通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实现推动集中用餐单位及其承包经营企业管理明显规范,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明显增强,环境卫生明显改善,食品安全事件明显减少的“四个明显”目标,并逐步建立长效制度机制。
提升两个能力。该局提升舆情应对能力和处置能力,加强监测预判,强化日常舆情监测,及时研判可能引发炒作的问题隐患;迅速应急响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发声、果断处置,主动为舆情降温,抢占先机;及时核查处置,各相关部门在党委政府领导下联合开展调查,尽快查明事实真相,按照“快报事实、慎报原因”的原则按程序报批后,向社会发布调查处置结果;做好舆论引导,及时跟踪舆情趋势,调动各类媒体正面报道,组织专家学者、行业协会科普解读,消除公众疑虑。
采取三个步骤。该局按照全面排查、集中整治、总结评估三个步骤有序推进治理行动。9月10日前完成全面排查,摸清辖区内各类集中用餐单位食堂及其承包经营企业底数,并组织其进行全面自查;10月底前实施集中整治,完成全覆盖监督检查,督促加大整改和查处力度,及时消除和化解风险隐患;年底前做好总结评估,深入梳理本系统专项行动整体情况、解决的突出问题、推进整改的经验做法。
突出四项重点。该局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不折不扣执行《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对执行不到位的严查深究;全面加强监管执法,严把许可准入关、严查环境卫生、严格过程监管、严管承包经营行为、严惩违法违规行为,把严的基调贯穿行动全过程;切实强化行业管理,将做好食品安全工作作为落实行业安全风险防控职责的重要内容,行业主管部门对所管理的集中用餐单位实行全面管理、延伸检查、集中考核,做到按职尽责;压紧压实属地包保责任,对包保督导发现的问题,力求立行立改,并及时通报属地监管部门,形成工作闭环。
建立五项制度。一是建账销号制度,按照“谁管理、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工作台账,逐项对账销号,做到动态清零。二是会商调度制度,省级相关部门(单位)定期召开专项治理行动工作会商调度会;各市、县(区)相关部门对应组织会商调度,督导本地区专项行动。三是包保督导制度,省级相关部门(单位)分别包保16个地市,每个月督导检查不少于1次,各市、县(市、区)相关部门对应开展包保督查,对包保督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与要求。四是约谈通报制度,省食安办会同有关部门对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明显滞后、组织领导不力的市食安办及责任所在地县(市、区)政府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各有关部门对风险隐患突出、问题整治不彻底的集中用餐单位进行通报与约谈。五是行纪衔接制度,与派驻纪检监察组沟通对接,主动接受监督,认真甄别发现的问题,对涉嫌违法违纪的,按规定移送相关部门。
□徽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