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费维权和涉企服务数字化应用框架的搭建

——以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清河街道市场监管所为例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3年10月17日 A3 版)

  以推动首都市场监管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背景,根据《“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智慧监管的工作方案》和《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发展行动纲要》的要求,依托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市民服务热线市场监管领域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接诉即办”系统),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清河街道市场监管所(以下简称清河所)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和信息技术赋能“接诉即办”,聚焦流程数字化、信息数字化、业务平台化,搭建了一个消费维权和涉企服务数字化应用框架(以下简称数字化框架)。该数字化框架不局限于“接诉即办”,而是以群众反映问题为切入点,辐射全领域市场监管工作,对所有涉及纠纷处置和区域治理的部门均有借鉴意义。

数字化框架内容
  (一)构建流程数字化的诉前预警机制。一是持续数据迭代和自学能力提升,根据矛盾纠纷维度,搭建诉前预警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为预警信息,二级指标为投诉数据、类型分布和违法风险,三级指标为新领域增量、历史数据变化、一般消费争议、无交易事实、建议立案和建议不予立案,将累计数据和动态数据加工后以预警信息形式呈现。在实际操作中,预警信息通过两个渠道汇总,分别是人工报送和系统数据分析。二是监测到预警信息后,立即向涉诉企业发出行政提示,包括新领域消费纠纷提示、纠纷处置预案、产品或服务优化建议、违法风险提示等,未诉先办,从源头化解纠纷。三是根据行政提示后的反馈数据,扩充“清河所‘接诉即办’案例数据库”,汇总预警后涉诉主体处置得当的经验,为辖区其他主体遇到类似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二)以信息数字化为支撑,优化诉中解决方案。一是通过构建“企业画像”,制定一企一策解决方案。接诉后,全面归集被诉企业在现有各信息系统的业务数据,包括企业经营状况、历史投诉处理情况、信用风险和售后责任履行情况,用数据描绘“企业画像”,分析矛盾纠纷背后的原因,对照“被诉方调解话术”及时改善并给出和解建议。二是通过构建“诉求人画像”,制定最优和解方案。在各系统抓取“诉求人历史投诉数据”,汇总投诉情况、诉求表述特征、现场调解情况的数据,并纳入企业方提供的诉求人交易行为特征数据,描绘出“诉求人画像”,通过分析其消费行为和投诉行为背后的根本诉求,对照“诉求人调解话术”与诉求人确定最优和解方案。三是在数据的支持下,采用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四见面”工作法,即见问题、见现场、见群众、见成效,最终调解成功,达成双方和解。
  (三)以业务平台化思维,形成诉后管理闭环。一是形成时间维度报告。以日、周、月或其他任意时间跨度为周期,按需抓取数据信息,以指导监管和服务实践,不断调整工作方向,服务监管和领导决策。二是形成主体维度报告。对企业进行涉诉数据排名,抓取其他信息系统数据,围绕“接诉即办”解决情况,建立监管视角和纠纷处置视角下的多维数据交互分析模型,为规范企业经营活动、高效化解纠纷提供数据支持,优化辖区消费环境和营商环境。三是形成监管维度报告。借助其他信息系统,从监管视角按照“主体信息”“行政许可情况”“业务归口”“问题分类”“违法风险”“历史案件”等指标汇总分类,根据数据提示,结合重点检查、“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和日常检查,开展“一次性”走访,将接诉即办中反映的问题和隐患在监管工作中一并解决,切实提升一体化综合监管效能。

初步成果
  (一)通过诉前预警切实提质降量。一是在“接诉即办”工单量增加趋势明显的领域实现了提质降量。2023年1月以来,清河所共处置增势预警信息235条,指导辖区469家企业完善纠纷处置预案,在涉诉双方内部化解纠纷,上述235条预警信息均实现相应领域单量由增转降。二是在一般消费争议领域实现了提质降量。2023年1月以来,清河所共处置一般消费争议类预警信息10863条,向辖区1255家企业提出针对涉诉产品或服务的优化建议,指导企业明确合同约定事项,规范售后服务体系,建立小额先行赔付资金池。目前,上述1255家企业“接诉即办”被诉活跃度已明显下降,趋近于零。三是在存在违法风险的领域实现了提质降量。2023年1月以来,清河所共处置违法风险预警信息163条,已对上述163条违法线索全部立案处罚,以包容审慎监管为原则,要求企业限期整改,及时消除危害后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建立了该领域提质降量长效机制。
  (二)通过诉中“画像”高效促成和解。一是清河所根据“企业画像”数据,结合“清河所纠纷处置案例库”和“清河所‘接诉即办’案例库”中的居中调解谈判经验,建立了“被诉方调解话术库”,极大提升了工作的智能化程度。工作人员只需仿照对应“企业画像”的话术开展调解,无需与企业重复核实相关信息,有效提升了和解效率。目前,清河所50%“接诉即办”工单办理周期仅1天。二是清河所依据“诉求人画像”数据,同样结合两个案例库的居中调解谈判经验,建立了“诉求人调解话术库”,在与诉求人的沟通中,工作人员也只需仿照对应“诉求人画像”的话术开展调解,无需临时翻找汇总相关信息,能够迅速取得诉求人信任,最终达成和解。
  (三)通过诉后复盘实现队伍、业务双提升。一是数据闭环。形成时间、主体、监管视角的数据报告,能够及时发现监管的薄弱环节和辖区的风险隐患,有助于及时调整工作方向,服务监管和领导决策。客观数据的呈现,激发出干部队伍比学赶超的工作热情,打造出一支具有持续学习力、不断自我革新、干劲十足的干部队伍。二是纠纷处置闭环。一方面,纠纷的和解伴随着“接诉即办”工单的办结;另一方面,清河所不断地将纠纷处置过程典型案例汇总扩充进“清河所纠纷处置案例数据库”,工作人员可实时共享集体的智慧,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化解了部分同志“接诉即办”工作的焦虑情绪,提升了个人工作成就感,提升了清河所集体凝聚力和整体业务水平。2023年1月以来,清河所在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接诉即办”月考核中始终名列前茅。三是监管执法闭环。清河所利用数字化优势,实时反馈“接诉即办”工单中反映出的风险点,将其融入监管执法工作,切实办好“一件事”的同时,以最大限度实现“无事不扰、无处不在”,切实提升了一体化综合监管效能。

前景展望
  目前,清河所运用数字化框架处理“接诉即办”工作,已初步显现海淀区“市场监管大脑”数字化治理成果,打造出基层市场监管所治理样板。
  下一步,数字化框架将细化“企业画像”“诉求人画像”和工单标签,并扩充智能化分析、审核功能,获取资金支持后直接接入“接诉即办”系统,在系统中直接实现框架内容,呈现数字化成果。一方面,推动数据运用走向深入,对市民诉求的重点领域、重点业务链条、重点企业等进行态势分析,建设可视化和大数据分析报告模块,实现从各个维度统计投诉举报情况,辅助监管业务。在接诉即办领域,打造海淀区平台智慧监管的阵地和标杆。另一方面,推动经验横向可借鉴,以清河所现有诉前预警指标体系、“企业画像”“诉求人画像”数据交互分析模型、“被诉方调解话术库”“诉求人调解话术库”“清河所纠纷处置案例数据库”“清河所‘接诉即办’案例数据库”以及三个维度数据报告为蓝本,将数字化应用框架在全区乃至全市基层市场所推广试验,不断拓宽数字监管和智慧监管的运用实践。

□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清河街道市场监管所 陈 璐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