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引领推动氢能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3年11月30日 A8 版)

  去年10月,市场监管总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其中提出要建立覆盖制、储、输、用等各环节的氢能标准体系。
  前不久,国家标准委、国家能源局等6部门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以下简称《指南》),明确了近3年国内国际氢能标准化工作重点任务,系统构建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
  我国氢能产业目前发展状况如何?《指南》将如何带动氢能产业发展?氢能将如何走进生产生活?

氢能产业快速发展 路径需进一步探索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其开发利用对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以来,我国氢能产业快速发展,氢能开发利用不断提速。2022年,我国氢气年产量超3500万吨。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存、运输、加注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然而,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发展路径还需进一步探索。
  在前不久举办的第5届中国氢能发展峰会上,氢能发展、氢能技术、液氢研究等一系列行业热点成为与会嘉宾重点探讨的话题。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洑春干表示,虽然目前氢能源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但各国政府和企业正在大力推进氢能源技术发展。我国将出台氢能产业补贴政策,相信未来5年氢储能应该会有很大发展。

标准发挥协同作用 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使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吨/年至20万吨/年,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标准的规范与引领,氢能产业也不例外。截至今年3月,我国已发布氢能领域的国家标准222项、行业标准94项、地方标准21项、团体标准210余项。《指南》的出台,将推动氢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安全保障相关标准的制修订,有效提升标准供给水平,助力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指南》如何发挥对氢能产业发展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国家标准委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体现在三大协同作用:
  一是注重产业链上下游标准的协同。《指南》重点面向低碳氢生产、高效氢储运、可靠氢加注、多元化氢能应用,系统构建了氢能产业标准体系框架,涵盖了111项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8项正在制定和19项计划制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二是注重创新技术与标准的协同。《指南》重点关注氢能制储输用各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协同推进技术创新、标准研制、产业发展,以标准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充分调动产学研用各方的积极性,加快制定一批氢安全、输氢管道、加氢站设备、燃料电池系统及其零部件、燃料电池汽车等方面的标准。
  三是注重国内国际标准的协同。在开展国内标准研制的同时,《指南》强调积极提升氢能国际标准化水平,提高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国际标准化能力,鼓励参与氢能国际标准化工作,将我国氢能领域先进技术和应用经验转化成国际标准。

推动终端能源消费 氢能应用潜力无限
  目前,国内氢能大部分用于工业领域。根据《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将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
  加氢站模型、氢燃料发动机、氢能自行车、氢能摩托车、氢能叉车……这些陈列在北京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展示厅里的高科技产品,为氢能进入人们生产生活展示了美好的前景。据悉,示范区初步构建涵盖制、储、输、用各环节的氢能产业链,在交通、建筑和制储能三大领域开发应用场景。
  据了解,目前,北京、上海、广东、河北、河南5个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已经获批复,涵盖产业规划、应用示范、科技支撑的“1+ N”政策体系初步搭建。此外,我国已经建成了多艘燃料电池船,并在长江、珠江等河流进行试航。未来,燃料电池轮船有望在内河和近海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作为清洁和可持续能源,氢能的应用潜力无限。《指南》对于发挥标准对氢能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记者 李秋菊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