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七载春风在潍县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4年06月15日 A4 版)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诗书画三绝,“扬州八怪”之一,尤擅画兰竹石。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清代鼎鼎有名、两袖清风、刚正不阿的地方官员,在潍县(今山东潍坊)任县令七年,有“七载春风在潍县”一说。
  “七载春风在潍县”出自郑板桥的一首诗《题巨幅竹图》:“七载春风在潍县,爱看修竹郭家园。今日写来还赠郭,令人长忆旧华轩。”在潍县期间,郑板桥关注民生,遍访民间疾苦,关心百姓忧乐,政绩斐然,两袖清风,赢得全县百姓拥戴。这首诗也是他在潍县的廉政写真。
  乾隆十一年(1746年),郑板桥调任潍县县令。潍县原本是“东莱首邑”“北海名城”,但因连年发生旱涝、灾疫,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状。郑板桥到任后,一面向朝廷据实禀报,请求赈济;一面以工代赈,兴修城池道路,招领饥民赴工就食。他自己带头节衣缩食、捐献官俸,帮助百姓渡过难关。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郑板桥在潍县创作的一首竹画题画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也是诗人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诗人从描摹县衙院里的竹子入手,以物咏志,表达了对百姓的忧虑关切,抒发了为官者爱民如子的情怀。
  乾隆十八年(1753年),潍县遭遇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郑板桥因为民请愿、请求赈灾济民而得罪了上司。他不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于是决定告病弃官回乡。郑板桥离开潍县时除了书籍和铺盖,没有带走潍县的一草一木、一针一线。临行时,送行的潍县士绅、百姓看到郑板桥清廉清贫如此,都很感动,依依不舍,盛情挽留。城内万人空巷,“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郑板桥心潮澎湃,当即挥毫画了一幅竹子留赠,并题诗一首《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全诗充满浩然正气,面对令人艳羡的官场,诗人表现出极端的轻视,宁可过隐居生活,也不向权贵低头。诗人傲岸的诗风与不屈的性格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其清廉不贪的凛然胸襟。
  于郑板桥而言,“七载春风在潍县”是他书画创作的最辉煌时期,一些忧民爱民情怀的经典之作流传至今,也留下了吏政不朽的傲然风骨和清廉爱民的卓著政声。
  鉴古通今,以史为镜。作为市场监管基层干部,我们要有初心如磐、镜鉴初心的境界,时刻以郑板桥为历史丰碑,努力学习他爱民为民忧民之心、廉洁高效务实之志,永远牢记共产党人的宗旨使命,积极弘扬廉洁风尚文化,让中华大地清风长存。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市场监管局 董海元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