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石塘古镇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4年07月06日 A4 版)

  金秋的阳光柔软而细腻,照在脸上暖洋洋的,一如古镇石塘,清新素雅又沉稳安详。我们走进石塘,近距离感受这座江南小镇的魅力。
  “水绿山青,昌千年寿纸,经纶在此传九域;地灵人杰,荟一代英豪,砥砺于斯走八方。”飞檐翘角的牌坊上,书写了这样一副对联。我站在牌坊前仰望,连绵起伏的武夷山北麓,一条铅山河穿镇而过汇入信江。
  “铅山惟纸利天下”,一张铅山纸书写了多少繁华与沧桑。因盛产毛竹,历史上铅山造纸业发达,铅山纸在宋元时期已颇具名声。石塘镇因盛产连四、毛边、关山、贡川、京川等二十六个品种的纸张,被誉为“千年纸都”,民间流传有“药不到樟树不灵,纸不到石塘不齐”之说。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尤其是造纸业的发达,石塘逐渐发展成为繁华一方的古镇,号称“武夷山下小苏州”。
  连四纸,又叫连史纸。“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按照古法造纸要求,连四纸的生产,使用全天然原生态的浆料和纸药,严格沤、蒸、漂、舂、抄、焙等七十二道工序,纯手工制作而成。因纸质洁白莹辉、细嫩绵密,且防虫耐热、久不变色,连四纸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是人们写字作画、印刷古籍的纸中上品。在石塘街一带,镇内的裕康号、天和号、赖家号、查家号等著名纸行,曾经盛极一时、享誉全国。人们走进裕康号旧址,走进纸业同心馆,追溯纸之源,赞叹纸之技,品味纸之都,传承纸之情。
  从现场解说中我们得知,清代铅山从事造纸业的人数占全县人口的五分之二,县境内纸槽多达上千座,各种纸店、纸号、纸行、纸庄林立,可谓“家家制纸临溪屋,水碓声中昼掩门”。然而到了现代,机制纸的兴起严重冲击了传统手工造纸业。连四纸因生产周期长、成本高、技术难度大而日渐衰微。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铅山境内最后一座连四纸纸槽也停止了生产。直到2006年,连四纸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才有所改观。2007年,铅山连四纸重现人间。其后,在上海世博会、中博会、印博会、中国首届国家级非遗博览会、世界非遗博览会等重大活动现场,人们都惊叹于连四纸浴火重生的华丽转身。
  一张薄薄的纸,清莹剔透,轻染笔墨,讲述历史春秋,描绘江河湖海。有多少悲欢荣辱在内心深处流淌,便有多少往事沧桑在纸上演绎,英雄传奇、凡人脸谱、诗书华章、柴米油盐……作为文房四宝之一,一张纸承载了多少深厚的传统,也就启迪了多少宽广的未来。在豫则弄、商会弄,在王家大院、饶家上宅院,在廉史馆、闽浙皖赣苏区法制建设展示馆,岁月的积淀、文明的传承,宛如一条奔腾在纸上的河流,浩浩荡荡,势不可挡。
  是的,从古色中走来的石塘,骨子里的家国情怀始终与血脉相连。石塘不仅历史文化悠久,而且是原闽北苏区特委所在地,方志敏、黄道等革命先烈都曾在这里战斗过,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资料。1937年秋,闽赣各路红军游击队七百余人奉命下山,在石塘镇集中整(扩)编为一千五百余人。1938年1月,根据上级指示,在石塘集训的闽赣边区抗日义勇军独立团,正式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成为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整编中队伍较大的一支,在党史、军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新四军石塘整编纪念馆的墙壁上,一些红色标语依然清晰可辨。馆内的英雄群雕,把我们带到那个枪林弹雨的年代。他们眼神坚毅,无所畏惧;他们背负家国,奔赴信仰与崇高。1938年2月25日,接受整编的全体将士与当地群众在石塘河滩上举行誓师大会。随后,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经上饶、玉山、常山、开化,到达安徽省岩寺镇,与三支队六团会合,踏上了奔赴华中抗日前线的征途。
  然而,征途从来都是布满荆棘、充满坎坷,征途从来都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前仆后继、接续奋斗。穿过长长的石板街,在上饶集中营士兵大队旧址前,人们肃立致敬,鞠躬默哀。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被俘的新四军战士有一千五百余人被关押在石塘。在“铅山魔窟”石塘集中营,面对反动派惨绝人寰的酷刑折磨,战士们始终坚贞不屈,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信念,同反动与邪恶作殊死的斗争。在秘密党支部的领导下,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并肩战斗、视死如归,用热血与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气贯长虹的正气之歌。革命先烈,浩气长存;革命精神,永垂不朽。今日,我们深切缅怀那些年轻的笑脸,缅怀那些坚定的目光,缅怀那些永不消逝的红色印记。
  怀着这样庄重的心情,人们踏进了姚筱舟事迹陈列馆。“中国共产党是我唯一的选择,毕生的追求。”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无比深情的告白。姚筱舟何许人也,石塘镇竟然为其单独设立陈列馆?原来,他就是《唱支山歌给党听》的词作者。在认真观看专题片后,我们了解到,姚筱舟原名姚明星,1933年3月出生于石塘。1958年,当时在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工作的姚筱舟创作了《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诗,发表在《陕西文艺》杂志的《总路线诗传单》专栏,署名为与焦坪煤矿同音的“蕉萍”。1962年,辽宁的春风文艺出版社将其编入《新民歌三百首》。当时正在沈阳当兵的雷锋看到这本书,便把这首诗抄在自己的日记里。这一年8月,雷锋因公殉职。1963年,全国掀起学雷锋热潮。伴随着《雷锋日记》的出版,上海音乐学院教师朱践耳读到了这首诗的前两段,随即谱成曲子,交由歌手任桂珍首唱。同年,正在上海音乐学院深造的藏族女歌手才旦卓玛,向其老师王品素请求,在当年的上海之春音乐节上演唱了该歌曲,之后又灌录成唱片。自此这首歌曲推广开来,进而家喻户晓、广为传唱。
  “惟源头活水,滋润古镇荫黎庶;乃盛世熏风,酝酿山歌颂党恩”。姚筱舟一生创作了一百五十多首诗词,包括古体、近体等体裁,但其最擅长和最偏爱的,还是以山歌的形式来写诗,通过融入山歌淳朴、诚挚、情真、意深的特点,抒发他对党的由衷热爱和对人民幸福生活的无限讴歌。
  游古镇、缅先烈,诵家书、听故事,忆整编、赏纸艺,品军魂、唱山歌,温誓词、走驿道……蓝天白云之下,古色与红色交融。这样的石塘,古朴而又生动,热烈而又醇厚。穿街而过的沟渠水流舒缓、清澈见底,像石塘人的眼睛,毫无杂念、上善若水。漫步在石塘古镇,仰则人文悠久、惠风和畅,俯则五谷丰登、社稷安宁。
  半日的时间很快过去,很多烙着石塘印记的古建筑已无暇光顾,古镇上的诸多风土人情也只能留待日后考察品味。“党的光辉照我心,党的光辉照我心……”离开的时候,同心广场上响起深情悠长的歌声。这歌声,是石塘人的歌声,更是无数中华儿女共同的歌声。

□江西省市场监管局 李 晃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