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勤政清廉的“拗相公”

《中国市场监管报》(2024年07月06日 A4 版)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延寿乡(今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
  王安石一生严以修身,廉洁从政,对官场中那些投机钻营、吹牛拍马、拉拉扯扯、行贿受贿行为甚为厌恶,也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廉洁故事。
  有一回,客人前来拜访王安石,带来两件家藏古镜和宝砚,准备送给他。王安石看了看镜子和砚台,确是稀罕之物,于是故意问客人:“这镜子和砚台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客人说:“这镜子可近照人影,远照二百里的物和景。这砚台石质又细又密,不伤笔,又吸墨,对着它呵口气,马上就能得水磨墨。”王安石哈哈大笑,说:“这两件都算是稀奇宝物啊!虽然如此,但对我来说没有多大用处啊。吾面不及碟子大,哪里还要用什么能照二百里的古镜呢?再说,我有个习惯,写字必先取水磨墨。即使你的砚台能呵得一担水,对我来说又能值几个钱?”就这样,王安石婉言拒绝,把镜子和砚台都还给了客人。
  嘉祐年间,王安石和祖泽之同为舍人,在朝廷负责起草诏书。按当时规定,他们如果帮人作诗文、写书画,可以得到报酬。但王安石帮人做这些,一概不要报酬。有一次,王安石帮人作诗写字,主人赠送他好酒三百瓶,他不肯接受,那人就带着仆人亲自送到官府。王安石还是不收,那人就想了个办法,把三百瓶酒放置于舍人院墙上。
  不久,王安石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回江宁办理丧事。祖泽之趁王安石不在,就把三百瓶酒拿下来,分给舍人。后来王安石知道了,甚为憎恨祖泽之,认为他不廉。直到熙宁二年,王安石做了宰相,祖泽之做了杭州知府,王安石还没忘记祖泽之分掉三百瓶酒之事,而且责令监司一定要追究其受贿的罪责。
  王安石当宰相时得了气喘病,大夫开的药方里,有一味是紫团山人参。这种药,走遍京城也没有买到。有个叫薛师政的官员从外地回来,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几两去。可王安石坚决不要。有人劝他:“你的病非得用这种药才能治好。治病要紧,接受点药算不了什么。”王安石发起牛脾气来了:“我这一辈子没吃过紫团山人参,不也活到今天吗?我不吃它,难道会立即死了吗?”
  王安石一生看淡功名利禄,其清廉到近乎严苛的程度,在当时追求名利的官场中,格外显得难能可贵。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古人廉政故事引人深思,让人清醒。作为新时代的市场监管干部,我们更应该做到清明、清廉、清正,坚决抵制腐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良好风气。

□江西省黎川县市场监管局日峰分局 王仰华

 

网友最新留言
我要评报
  署名: